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工人、农民、青年、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--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--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--农民工作论文

梁漱溟乡村治理思想及其实践研究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24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0-12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第12页
    1.3 研究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理论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现实意义第13页
    1.4 文献综述第13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国内研究综述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国外研究状况及趋势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文献述评第17-18页
    1.5 研究设计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思路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方法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可能的创新之处第19页
    1.6 核心概念界定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治理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社会治理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6.3 乡村治理第20-21页
    1.7 理论视角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7.1 熟人社会理论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7.2 差序格局理论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7.3 社会资本理论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1.7.4 公共治理理论第22-24页
第二章 梁漱溟乡村治理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第24-32页
    2.1 概述第24-25页
    2.2 梁漱溟乡村治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第25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经济上,生产技术相对落后,小农经济遭到破坏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政治上,封建统治土崩瓦解,乡村政治名存实亡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文化上,乡村文化日渐衰落,贫民教育趋于匮乏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生活上,乡规民约遭到冲击,乡村生活发生变化第29-32页
第三章 梁漱溟乡村治理思想的内容第32-38页
    3.1 鼓励农民自觉、创建乡村组织是乡村治理的头等要务第32-35页
    3.2 兴办村学乡学,重建乡规民约是乡村治理的具体方法第35-36页
    3.3 启发社会力量,争取人心所向是乡村政治的关键所在第36-38页
第四章 梁漱溟乡村治理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局限性第38-42页
    4.1 梁漱溟乡村治理思想的特点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民族性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包容性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前瞻性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民主性第39-40页
    4.2 梁漱溟乡村治理思想的历史局限性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高谈社会改造而依附政权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片面认识当时的社会矛盾第41-42页
第五章 梁漱溟乡村治理思想的实践探索第42-48页
    5.1 概况第42页
    5.2 梁漱溟邹平乡村治理思想的实践第42-48页
第六章 梁漱溟乡村治理思想的当代启示第48-52页
    6.1 乡村治理应该从全面出发,不能以偏概全第48页
    6.2 把乡村治理融入到社会治理大局中,做到统筹兼顾第48-49页
    6.3 创新乡村治理方式,构建新型乡村服务组织第49页
    6.4 大力发展平民教育,不断推进农村社会教育第49-50页
    6.5 坚持实践出真知,建立乡村治理实验基地第50页
    6.6 加强农村经济合作,创办多种形式的合作组织第50-52页
结语第52-54页
参考文献第54-60页
附录第60-62页
致谢第62-64页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4页

论文共6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乡村治理视域下村民利益协调机制研究--以南宁市武鸣区S镇为例
下一篇:新乡贤文化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