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.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1 “茶马古道”面临着生态文化风险 | 第10页 |
1.1.2 文化遗产廊道保护迫在眉睫 | 第10-11页 |
1.1.3 生态文化风险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| 第11页 |
1.2 研究目的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3.1 理论意义 | 第12页 |
1.3.2 实践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4 研究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4.1 技术路线 | 第13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5 研究内容 | 第14-16页 |
1.5.1 研究区的界定和风险受体的分析 | 第14-15页 |
1.5.2 风险概率分析 | 第15页 |
1.5.3 生态损失度的计算 | 第15页 |
1.5.4 综合生态文化风险评价 | 第15页 |
1.5.5 区域综合风险评价分级图 | 第15页 |
1.5.6 结果的分析与研究 | 第15-16页 |
2. 茶马古道综合风险评价的理论基础 | 第16-25页 |
2.1 相关概念解释 | 第16-17页 |
2.1.1 茶马古道 | 第16页 |
2.1.2 生态风险评价 | 第16页 |
2.1.3 地理加权回归分析 | 第16-17页 |
2.2 茶马古道的研究综述 | 第17-18页 |
2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7页 |
2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2.3 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综述 | 第18-20页 |
2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2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9-20页 |
2.4 地理加权回归分析的研究综述 | 第20-21页 |
2.4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20页 |
2.4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0-21页 |
2.5 研究方法综述 | 第21-24页 |
2.5.1 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方法分析 | 第21-23页 |
2.5.2 空间分异性研究方法分析 | 第23-24页 |
2.6 小结 | 第24-25页 |
3. 研究区界定与分析 | 第25-38页 |
3.1 研究范围的界定 | 第25页 |
3.2 研究区选取的依据 | 第25-26页 |
3.2.1 普洱市的区位与历史地位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| 第25-26页 |
3.2.2 普洱境内的人文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| 第26页 |
3.2.3 普洱茶马古道面临着生态、文化的双重风险 | 第26页 |
3.3 普洱市概况 | 第26-28页 |
3.3.1 地形地貌 | 第26页 |
3.3.2 气候特征 | 第26-27页 |
3.3.3 人口 | 第27页 |
3.3.4 经济 | 第27页 |
3.3.5 文化 | 第27页 |
3.3.6 生态 | 第27-28页 |
3.4 “茶马古道”的历史背景 | 第28-29页 |
3.4.1 “茶马古道”概况 | 第28页 |
3.4.2 “茶马古道”历史演变 | 第28页 |
3.4.3 普洱“茶马古道” | 第28-29页 |
3.5 茶马古道现状及面临的风险 | 第29-32页 |
3.5.1 古道 | 第29-30页 |
3.5.2 古树 | 第30-31页 |
3.5.3 古镇 | 第31-32页 |
3.5.4 文化遗产 | 第32页 |
3.5.5 茶园 | 第32页 |
3.6 风险受体的分析 | 第32-37页 |
3.7 小结 | 第37-38页 |
4. 研究区综合风险概率研究 | 第38-61页 |
4.1 风险源评价的方法 | 第38页 |
4.2 主要风险源的度量 | 第38-59页 |
4.2.1 风险源分析 | 第38-40页 |
4.2.2 风险因子的度量 | 第40-59页 |
4.3 综合风险概率分析 | 第59-60页 |
4.3.1 基于AHP法的权重赋值 | 第59页 |
4.3.2 综合风险概率计算 | 第59-60页 |
4.4 小结 | 第60-61页 |
5. 基于景观格局的生态损失度分析 | 第61-69页 |
5.1 生态终点的度量 | 第61页 |
5.2 景观指数的计算 | 第61-65页 |
5.3 生态损失度的空间分异研究 | 第65-67页 |
5.4 小结 | 第67-69页 |
6. 综合生态文化风险值计算分析 | 第69-85页 |
6.1 综合生态文化风险计算 | 第69-71页 |
6.2 各风险因子的空间分异研究 | 第71-80页 |
6.2.1 自然风险因子影响力的空间分异研究 | 第73-75页 |
6.2.2 人文风险因子影响力的空间分异研究 | 第75-77页 |
6.2.3 各因子影响力范围的综合空间分异研究 | 第77-80页 |
6.3 普洱茶马古道文化遗产的管理对策 | 第80-84页 |
6.3.1 各级风险区的管理对策 | 第80-81页 |
6.3.2 主要风险受体的管理对策 | 第81-84页 |
6.4 小结 | 第84-85页 |
7. 结论与探讨 | 第85-89页 |
7.1 结论 | 第85-87页 |
7.1.1 风险受体分析 | 第85页 |
7.1.2 综合风险概率 | 第85-86页 |
7.1.3 生态损失度值空间分布 | 第86-87页 |
7.1.4 综合生态文化风险 | 第87页 |
7.1.5 风险管理对策 | 第87页 |
7.2 创新点 | 第87-88页 |
7.3 讨论 | 第88-89页 |
附录 | 第89-113页 |
附表1. 茶马古道综合风险评价-风险源权重确认调查表 | 第89-93页 |
附图2. 普洱市景观类型分布图 | 第93-94页 |
附图3. 研究区综合风险概率分布图 | 第94-95页 |
附图4. 研究区生态损失度分类图 | 第95-96页 |
附图5. 研究区综合生态文化风险值分布图 | 第96-97页 |
附图6. 海拔因子影响力分布图 | 第97-98页 |
附图7. 洪水因子影响力分布图 | 第98-99页 |
附图8. 地震因子影响力分布图 | 第99-100页 |
附图9. 干旱因子影响力分布图 | 第100-101页 |
附图10. 水土流失因子影响力分布图 | 第101-102页 |
附图11. 泥石流因子影响力分布图 | 第102-103页 |
附图12. 茶园面积因子影响力分布图 | 第103-104页 |
附图13. 病虫害因子影响力分布图 | 第104-105页 |
附图14. 道路密度因子影响力分布图 | 第105-106页 |
附图15.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因子影响力分布图 | 第106-107页 |
附图16.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因子影响力分布图 | 第107-108页 |
附图17. 耕地面积因子影响力分布图 | 第108-109页 |
附图18. 古村镇面积因子影响力分布图 | 第109-110页 |
附图19. 化肥使用因子影响力分布图 | 第110-111页 |
附图20. 林地因子影响力范围分布图 | 第111-112页 |
附图21. 各风险因子综合影响力范围分布图 | 第112-11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3-12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| 第121-122页 |
致谢 | 第12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