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9页 |
英文摘要 | 第9-10页 |
1 前言 | 第11-20页 |
1.1 致病性大肠杆菌 | 第11-15页 |
1.1.1 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点 | 第11页 |
1.1.2 大肠杆菌所致牛的疾病 | 第11-12页 |
1.1.3 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类和毒力因子 | 第12-15页 |
1.2 牛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机制和耐药性 | 第15-17页 |
1.2.1 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理 | 第15-16页 |
1.2.2 牛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3 细菌防耐药突变浓度和耐药突变选择窗理论 | 第17-18页 |
1.3.1 防耐药突变浓度的提出 | 第17页 |
1.3.2 耐药突变选择窗理论的应用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8-20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0-26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0-22页 |
2.1.1 菌株来源 | 第20页 |
2.1.2 实验动物 | 第20页 |
2.1.3 主要试剂 | 第20页 |
2.1.4 主要仪器 | 第20-21页 |
2.1.5 药敏纸片 | 第21页 |
2.1.6 PCR扩增引物 | 第21-22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2-26页 |
2.2.1 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| 第22-23页 |
2.2.2 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 | 第23页 |
2.2.3 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耐药性检测 | 第23-24页 |
2.2.4 药物对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防突变浓度的测定 | 第24-25页 |
2.2.5 实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| 第25-26页 |
3 实验结果 | 第26-39页 |
3.1 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| 第26-27页 |
3.1.1 大肠杆菌的分离镜检结果 | 第26页 |
3.1.2 大肠杆菌的PCR扩增结果 | 第26-27页 |
3.1.3 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 | 第27页 |
3.2 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| 第27-33页 |
3.2.1 16种毒力基因的检出结果 | 第27-31页 |
3.2.2 不同类型的毒力基因组合 | 第31-32页 |
3.2.3 不同地区的毒力基因型分布 | 第32-33页 |
3.3 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检测 | 第33-36页 |
3.3.1 对2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检测 | 第33页 |
3.3.2 84株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的耐药表型和耐药谱系 | 第33-35页 |
3.3.3 不同地区的耐药性比较 | 第35-36页 |
3.4 头孢噻呋和甲氧苄啶防突变浓度的测定结果 | 第36-39页 |
3.4.1 头孢噻呋和甲氧苄啶对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的MIC和FIC | 第36-37页 |
3.4.2 头孢噻呋单用及联用对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的MPC和SI | 第37页 |
3.4.3 甲氧苄啶单用及联用对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的MPC和SI | 第37-39页 |
4 讨论 | 第39-42页 |
4.1 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分析 | 第39页 |
4.2 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分析 | 第39-40页 |
4.3 头孢噻呋和甲氧苄啶对致病性牛源大肠杆菌防突变浓度的影响 | 第40-42页 |
5 结论 | 第42-43页 |
致谢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5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