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电工技术论文--独立电源技术(直接发电)论文--蓄电池论文

三元层状正极材料LiNi1-x-yCoxMyO2的制备与改性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1-23页
    1.1 锂离子电池研究的背景和应用的前景第11页
    1.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组成第11-13页
    1.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钴酸锂LiCoO_2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镍酸锂LiNiO_2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尖晶石型正极材料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磷酸铁锂LiFePO_4正极材料第15-16页
    1.4 三元层状正极材料LiNi_(1–x-y)Co_xM_yO_2的研究现状第16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三元层状正极材料LiNi_(1–x-y)Co_xM_yO_2的制备方法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1.1 高温固相法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1.2 溶胶凝胶法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1.3 共沉淀高温固相法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1.4 其它的一些制备方法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三元层状正极材料LiNi_(1–x-y)Co_xM_yO_2元素掺杂和修饰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化合物的包覆改性第21-22页
    1.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依据第22-23页
第二章 实验工具和表征手段第23-27页
    2.1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23-24页
    2.2 样品表征分析方法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热重分析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X-射线衍射晶体结构分析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元素能谱分析(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,简称EDS)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扫描电子显微镜第24-25页
    2.3 样品电化学性能测试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模拟电池的组装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充放电测试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循环伏安测试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交流阻抗测试第26-27页
第三章 LiNi_(0.8)Co_(0.15)Al_(0.05)O_2材料的合成和性能研究第27-50页
    3.1 高密度前驱体Ni_(0.8)Co_(0.15)Al_(0.05)(OH)_2 的制备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高密度前驱体Ni_(0.8)Co_(0.15)Al_(0.05)(OH)_2 的制备过程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制备得到的Ni_(0.8)Co_(0.15)Al_(0.05)(OH)_2 的前驱体的物化特性第28-30页
    3.2 LiNi_(0.8)Co_(0.15)Al_(0.05)O_2材料的高温固相合成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制备LiNi_(0.8)Co_(0.15)Al_(0.05)O_2材料锂源的选择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LiNi_(0.8)Co_(0.15)Al_(0.05)O_2材料的高温固相合成的热重分析第30-31页
    3.3 烧结温度对样品LiNi_(0.8)Co_(0.15)Al_(0.05)O_2的影响第31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XRD结果分析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SEM分析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34-35页
    3.4 烧结时间对样品LiNi_(0.8)Co_(0.15)Al_(0.05)O_2的影响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XRD结果分析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SEM分析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38-39页
    3.5 烧结气氛对样品LiNi_(0.8)Co_(0.15)Al_(0.05)O_2的影响第39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XRD结果分析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SEM分析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41-43页
    3.6 锂配比对样品LiNi_(0.8)Co_(0.15)Al_(0.05)O_2的影响第43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XRD结果分析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SEM分析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6.3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45-46页
    3.7 最佳实验条件合成样品LiNi_(0.8)Co_(0.15)Al_(0.05)O_2的循环伏安测试第46-47页
    3.8 最佳实验条件合成样品LiNi_(0.8)Co_(0.15)Al_(0.05)O_2的倍率测试第47-48页
    3.9 本章小结第48-50页
第四章 LiNi_(0.6)Co_(0.2)Mn_(0.2)O_2的制备和包覆研究第50-68页
    4.1 高密度前驱体Ni_(0.6)Co_(0.2)Mn_(0.2)(OH)_2 的制备第50页
    4.2 制备得到的Ni_(0.6)Co_(0.2)Mn_(0.2)(OH)_2 前驱体的物化特性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Ni_(0.6)Co_(0.2)Mn_(0.2)(OH)_2 的物相结构和形貌第50-53页
    4.3 LiNi_(0.6)Co_(0.2)Mn_(0.2)O_2的高温固相反应合成第53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前驱体Ni_(0.6)Co_(0.2)Mn_(0.2)(OH)_2 和LiOH·H_2O混合物的热重分析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烧结温度对LiNi_(0.6)Co_(0.2)Mn_(0.2)O_2的影响第54-5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2.1 物相结构分析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2.2 形貌分析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2.3 电化学性能分析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烧结时间对LiNi_(0.6)Co_(0.2)Mn_(0.2)O_2的影响第58-6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3.1 烧结时间不同制备产物的物相分析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3.2 形貌分析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3.3 电化学性能分析第60-62页
    4.4 LiNi_(0.6)Co_(0.2)Mn_(0.2)O_2的AlPO_4包覆改性探索第62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不同包覆量的高温电化学性能测试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质量比 2% AlPO_4包覆和未包覆样品的XRD分析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质量比 2% AlPO_4包覆和未包覆样品的SEM分析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质量比 2% AlPO_4包覆和未包覆样品的EIS分析第66-67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67-68页
第五章 结论第68-70页
致谢第70-71页
参考文献第71-77页
攻硕期间取得的成果第77-78页

论文共7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高性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究
下一篇:变电站视频智能监控系统设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