缩略词表 | 第9-10页 |
摘要 | 第10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综述 | 第14-28页 |
1 帕金森症研究概述 | 第14-22页 |
1.1 帕金森的病理特征 | 第14页 |
1.2 帕金森的病变机理 | 第14-21页 |
1.2.1 遗传因素 | 第14-15页 |
1.2.2 氧化胁迫 | 第15-18页 |
1.2.2.1 多巴胺 | 第15-16页 |
1.2.2.2 神经黑色素 | 第16页 |
1.2.2.3 谷胱甘肽 | 第16-17页 |
1.2.2.4 铁 | 第17页 |
1.2.2.5 钙 | 第17-18页 |
1.2.2.6 脂质 | 第18页 |
1.2.3 线粒体功能紊乱 | 第18-19页 |
1.2.4 泛素蛋白酶系统功能障碍 | 第19页 |
1.2.5 凋亡 | 第19-20页 |
1.2.6 衰老 | 第20页 |
1.2.7 环境毒素 | 第20-21页 |
1.2.8 其他因素 | 第21页 |
1.3 帕金森的模型研究 | 第21-22页 |
1.3.1 体内实验动物模型 | 第21-22页 |
1.3.2 体外细胞模型 | 第22页 |
2 槲皮素药理研究进展 | 第22-25页 |
2.1 槲皮素的抗肿瘤作用 | 第22-24页 |
2.1.1 清除氧自由基 | 第22页 |
2.1.2 抑制热休克蛋白的表达 | 第22-23页 |
2.1.3 阻滞细胞增殖周期 | 第23页 |
2.1.4 抑制突变型P53基因 | 第23页 |
2.1.5 其他途径 | 第23-24页 |
2.2 槲皮素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作用 | 第24-25页 |
2.2.1 抗氧化胁迫作用 | 第24页 |
2.2.2 调节钙稳态,减少兴奋性损伤 | 第24页 |
2.2.3 抑制炎性介质表达 | 第24页 |
2.2.4 调节突触的发生和传导 | 第24-25页 |
2.3 槲皮素抗病毒作用 | 第25页 |
2.4 槲皮素对心血管的作用 | 第25页 |
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25-28页 |
第二章 槲皮素对鱼藤酮诱导的U87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| 第28-49页 |
1 实验材料 | 第28页 |
2 实验试剂 | 第28页 |
3 实验仪器 | 第28-29页 |
4 实验方法 | 第29-32页 |
4.1 细胞培养 | 第29页 |
4.2 台盼蓝染色法测定鱼藤酮的细胞毒性 | 第29页 |
4.3 MTT法测试鱼藤酮、槲皮素的细胞毒性 | 第29页 |
4.4 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 | 第29-30页 |
4.5 吉姆萨染色检测细胞形态变化 | 第30页 |
4.6 HOECHST 33324检测细胞核形态变化 | 第30页 |
4.7 吖啶橙/溴化乙锭(AO/EB)荧光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 | 第30页 |
4.8 ANNEXIN V/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| 第30-31页 |
4.9 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和细胞凋亡 | 第31页 |
4.10 DCFH-DA单染色法检测ROS含量 | 第31页 |
4.11 RHODAMINE 123检测线粒体膜电位 | 第31-32页 |
4.12 数据统计 | 第32页 |
5 实验结果 | 第32-42页 |
5.1 鱼藤酮降低细胞活力 | 第32-33页 |
5.1.1 台盼蓝染色法检测鱼藤酮对U87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| 第32页 |
5.1.2 MTT法检测鱼藤酮的细胞毒性 | 第32-33页 |
5.2 槲皮素对鱼藤酮诱导的细胞毒性的保护作用 | 第33-34页 |
5.3 槲皮素对鱼藤酮引起的细胞形态变化的保护作用 | 第34-35页 |
5.4 槲皮素对鱼藤酮引起的细胞核损伤的保护作用 | 第35-37页 |
5.4.1 吉姆萨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变化 | 第35-36页 |
5.4.2 Hoechst 33324染色法观察细胞核形态变化 | 第36页 |
5.4.3 AO/EB染色法观察细胞核形态变化 | 第36-37页 |
5.5 槲皮素对鱼藤酮引起的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| 第37-39页 |
5.6 槲皮素对鱼藤酮引起的细胞周期阻滞的作用 | 第39-40页 |
5.7 槲皮素降低鱼藤酮引起的ROS的升高 | 第40-41页 |
5.8 槲皮素抑制鱼藤酮引起的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 | 第41-42页 |
6 分析与讨论 | 第42-47页 |
7 结论 | 第47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60页 |
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 | 第60-61页 |
致谢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