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生物科学论文--动物学论文--动物分类学(系统动物学)论文

中国额蟋属分类及隐存多样性研究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7页
第1章 绪论第11-29页
    1.1 额蟋属研究概况第11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额蟋属的种类与地理分布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中国额蟋属的研究现状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额蟋属外部形态特征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中国额蟋属种类雄性外生殖器特征及检索第13-19页
    1.2 DNA条形码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DNA条形码技术原理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DNA条形码技术流程与数据处理方法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DNA条形码研究进展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DNA条形码技术的优点及在昆虫分类学中的应用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mtDNA COⅠ、16S rDNA、COⅡ、Cytb基因在昆虫研究中的应用第22-23页
    1.3 隐存多样性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隐存多样性的研究进展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隐存种的研究意义第24页
    1.4 分子系统发育学第24-25页
    1.5 几何形态测量学研究进展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几何形态测量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方法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几何形态测量学在昆虫学中的应用第27页
    1.6 目的和意义第27-29页
第2章 额蟋属分类及系统发育学关系的研究第29-57页
    2.1 材料和方法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标本的采集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标本的解剖与拍照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分子实验主要器材、设备与试剂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DNA的提取与检测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线粒体基因COⅠ、16S rDNA、COⅡ、Cytb的扩增与测序第30-32页
    2.2 形态分类与分子实验数据处理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形态学分类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序列分析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遗传距离计算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分子系统学分析第33页
    2.3 结果第33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基于雄性外生殖器特征的分类结果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序列分析结果第36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遗传距离分析结果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碱基替换饱和度分析结果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结果第44-50页
    2.4 讨论第50-5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基于DNA条形码的额蟋物种鉴定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16S rDNA与COⅠ基因的DNA条形码效率比较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中国额蟋属种间系统发育关系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传统分类学与分子鉴定的比较第54-57页
第3章 越南额蟋种团隐存多样性的研究第57-71页
    3.1 材料和方法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图像、标志点的获取及标准化处理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统计分析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形状变异分析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序列分析与碱基替换饱和度分析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遗传距离分析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6 系统发育关系的构建第59页
    3.2 实验结果分析第59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越南额蟋种团阳茎基背片大小的差异性分析结果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越南额蟋种团阳茎基背片(侧面观)形状变异分析结果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序列分析结果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遗传距离分析结果第63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碱基替换饱和度分析结果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结果第66-68页
    3.3 讨论第68-71页
第4章 结论第71-73页
参考文献第73-85页
致谢第85-87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87页

论文共8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集胞藻PCC6803中S2P蛋白酶Slr1821参与铵胁迫响应的研究
下一篇:相互作用广义鬼场暗能量的演化及其动力学系统稳定性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