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博弈视角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研究
致谢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引言 | 第11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7页 |
1.2.1 对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2.2 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状况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2.3 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研究 | 第15-17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7-19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7-19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9页 |
1.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| 第19-21页 |
1.4.1 创新点 | 第19-20页 |
1.4.2 不足 | 第20-21页 |
2 对新能源汽车补贴的理论分析 | 第21-33页 |
2.1 理论基础 | 第21-24页 |
2.1.1 外部性理论 | 第21-23页 |
2.1.2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| 第23-24页 |
2.2 新能源汽车补贴的作用机制分析 | 第24-33页 |
2.2.1 基于外部性的新能源汽车补贴分析 | 第24-28页 |
2.2.2 基于生命周期的新能源汽车补贴分析 | 第28-33页 |
3 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的博弈模型建立 | 第33-38页 |
3.1 新能源汽车补贴过程中的基本问题 | 第33页 |
3.2 新能源汽车补贴博弈模型基本假设 | 第33-34页 |
3.3 新能源汽车补贴博弈模型描述 | 第34-35页 |
3.4 新能源汽车补贴博弈模型参数 | 第35-38页 |
4 新能源汽车补贴博弈模型分析 | 第38-47页 |
4.1 市场导入期新能源汽车补贴博弈分析 | 第38-40页 |
4.2 快速成长期新能源汽车补贴的博弈分析 | 第40-45页 |
4.3 对新能源汽车质量补贴的分析 | 第45-46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5 新能源汽车骗补案例分析 | 第47-52页 |
5.1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状况分析 | 第47-48页 |
5.2 新能源汽车骗补行为分析 | 第48-50页 |
5.3 骗补原因分析 | 第50-51页 |
5.4 对骗补企业惩罚分析 | 第51-52页 |
6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建议 | 第52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58-60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