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7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9页 |
| 第1章 问题提出 | 第10-14页 |
| 1.1 问题提出 | 第10-12页 |
| 1.2 研究目的 | 第12页 |
| 1.3 研究意义 | 第12-14页 |
| 第2章 文献综述 | 第14-26页 |
| 2.1 尴尬 | 第14-20页 |
| 2.1.1 尴尬的概念 | 第14-15页 |
| 2.1.2 尴尬产生的理论模型 | 第15-17页 |
| 2.1.3 尴尬的评估与评定范式 | 第17-18页 |
| 2.1.4 尴尬的功能 | 第18-19页 |
| 2.1.5 尴尬的相关研究 | 第19-20页 |
| 2.2 共情 | 第20页 |
| 2.2.1 共情特质与共情反应的概念 | 第20页 |
| 2.2.2 共情特质与共情反应的测量 | 第20页 |
| 2.3 共情尴尬 | 第20-23页 |
| 2.3.1 共情尴尬的概念 | 第20-21页 |
| 2.3.2 共情尴尬的测量 | 第21页 |
| 2.3.3 共情尴尬的相关研究 | 第21-23页 |
| 2.4 助人行为 | 第23页 |
| 2.4.1 助人行为的概念 | 第23页 |
| 2.4.2 助人行为的研究范式 | 第23页 |
| 2.5 尴尬、共情、共情尴尬与助人行为的关系 | 第23-26页 |
| 2.5.1 尴尬与助人行为的关系 | 第23-24页 |
| 2.5.2 尴尬与共情、共情尴尬的关系 | 第24-25页 |
| 2.5.3 尴尬、共情、共情尴尬与助人行为的关系 | 第25-26页 |
| 第3章 研究方法 | 第26-36页 |
| 3.1 研究内容 | 第26页 |
| 3.1.1 实验材料收集 | 第26页 |
| 3.1.2 调查过程 | 第26页 |
| 3.1.3 检验内容 | 第26页 |
| 3.2 研究假设 | 第26-27页 |
| 3.3 研究程序 | 第27页 |
| 3.4 统计方法 | 第27页 |
| 3.5 研究对象 | 第27-28页 |
| 3.5.1 开放式调查被试 | 第27页 |
| 3.5.2 问卷调查的被试 | 第27-28页 |
| 3.6 研究工具 | 第28-36页 |
| 3.6.1 尴尬易感性量表中文版 (Chinese Version of the Susceptibility to Embarrassment Scale,SES) | 第28-30页 |
| 3.6.2 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 (Chinese Version of the 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-C,IRI-C) | 第30-33页 |
| 3.6.3 尴尬情境与共情尴尬诱导材料 | 第33页 |
| 3.6.4 共情反应量表 | 第33-34页 |
| 3.6.5 共情尴尬量表 | 第34页 |
| 3.6.6 助人行为量表 | 第34-36页 |
| 第4章 研究过程与结果 | 第36-52页 |
| 4.1 尴尬特质、共情水平、共情反应、共情尴尬与助人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| 第36-39页 |
| 4.1.1 各变量在性别上的差异性检验 | 第36页 |
| 4.1.2 各变量在不同尴尬特质水平上的差异性检验 | 第36-37页 |
| 4.1.3 各变量在不同共情水平上的差异性检验 | 第37-38页 |
| 4.1.4 各变量在尴尬特质与共情水平上的两因素方差分析 | 第38-39页 |
| 4.2 共情反应、共情尴尬与助人行为的相关关系分析 | 第39-40页 |
| 4.2.1 在未控制尴尬特质与共情水平的前提下 | 第39页 |
| 4.2.2 在控制尴尬特质与共情水平的前提下 | 第39-40页 |
| 4.3 共情反应、共情尴尬与助人行为的回归关系分析 | 第40-41页 |
| 4.4 共情反应、共情尴尬与助人行为的关系 | 第41-52页 |
| 4.4.1 共情反应对助人行为的直接预测作用 | 第41-42页 |
| 4.4.2 共情尴尬在共情反应与助人行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| 第42-43页 |
| 4.4.3 共情反应、共情尴尬与助人行为中介模型的跨组一致性检验 | 第43-47页 |
| 4.4.4 共情反应、共情尴尬与助人行为的关系:共情水平与尴尬特质的调节作用 | 第47-52页 |
|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| 第52-60页 |
| 5.1 尴尬特质、共情水平、共情反应、共情尴尬与助人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| 第52-54页 |
| 5.1.1 各变量在性别上的差异性检验分析 | 第52页 |
| 5.1.2 各变量在不同尴尬特质水平上的差异性检验分析 | 第52-53页 |
| 5.1.3 各变量在不同共情水平上的差异性检验分析 | 第53页 |
| 5.1.4 各变量在尴尬特质与共情水平上的两因素方差分析 | 第53-54页 |
| 5.2 共情反应、共情尴尬与助人行为的相关关系分析 | 第54-55页 |
| 5.2.1 在未控制尴尬特质与共情水平的前提下 | 第54页 |
| 5.2.2 在控制尴尬特质与共情水平的前提下 | 第54-55页 |
| 5.3 共情反应、共情尴尬与助人行为的回归关系分析 | 第55页 |
| 5.4 共情反应、共情尴尬与助人行为的关系 | 第55-60页 |
| 5.4.1 共情反应对助人行为的直接预测作用 | 第55页 |
| 5.4.2 共情尴尬在共情反应与助人行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| 第55-57页 |
| 5.4.3 共情反应、共情尴尬与助人行为中介模型的跨组一致性检验 | 第57-58页 |
| 5.4.4 共情反应、共情尴尬与助人行为的关系:共情水平与尴尬特质的调节作用 | 第58-60页 |
| 第6章 研究创新、不足与展望 | 第60-62页 |
| 6.1 创新之处 | 第60页 |
| 6.2 不足之处 | 第60-61页 |
| 6.3 未来展望 | 第61-62页 |
| 第7章 研究结论 | 第62-6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3-69页 |
| 附录 | 第69-74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研究成果 | 第74-76页 |
| 致谢 | 第76-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