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、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6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2.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| 第15-16页 |
1.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| 第16-18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6页 |
1.3.2 主要内容 | 第16-18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5 研究创新之处 | 第19-20页 |
第2章 黑龙江省棚户区改造现状分析 | 第20-28页 |
2.1 黑龙江省棚户区改造的基本情况 | 第20-24页 |
2.1.1 黑龙江省土地资源利用总体现状 | 第20-21页 |
2.1.2 黑龙江省建设用地的总体情况 | 第21-23页 |
2.1.3 黑龙江省棚户区改造的总体现状 | 第23-24页 |
2.2 黑龙江省棚户区改造引发的社会问题 | 第24-25页 |
2.2.1 征地冲突问题 | 第24页 |
2.2.2 补偿安置问题 | 第24-25页 |
2.2.3 信访问题 | 第25页 |
2.3 黑龙江省棚户区改造过程中社会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25-27页 |
2.3.1 政府目标与部分被拆迁居民利益相悖 | 第25-26页 |
2.3.2 政府监管不到位 | 第26页 |
2.3.3 资金短缺动力不足 | 第26-27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3章 黑龙江省棚户区改造社会稳定风险因素识别与分析 | 第28-40页 |
3.1 风险因素识别的基本理论 | 第28-29页 |
3.1.1 风险因素识别的内涵 | 第28页 |
3.1.2 风险因素识别的常用方法 | 第28-29页 |
3.2 黑龙江省棚户区改造的社会稳定风险因素识别 | 第29-35页 |
3.2.1 问卷设计 | 第29-30页 |
3.2.2 数据收集及统计 | 第30-31页 |
3.2.3 可信度检验和可行性检验 | 第31-32页 |
3.2.4 构造因子变量及旋转成份矩阵 | 第32-34页 |
3.2.5 因子变量得分 | 第34-35页 |
3.3 黑龙江省棚户区改造的社会稳定风险因素分析 | 第35-37页 |
3.3.1 制度风险 | 第35-36页 |
3.3.2 政治风险 | 第36-37页 |
3.3.3 环境风险 | 第37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7-40页 |
第4章 黑龙江省棚户区改造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| 第40-52页 |
4.1 社会稳定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40-42页 |
4.1.1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| 第40-41页 |
4.1.2 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| 第41-42页 |
4.2 社会稳定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| 第42-48页 |
4.2.1 确定因素集 | 第42-43页 |
4.2.2 确定评语集 | 第43页 |
4.2.3 确定模糊综合判断矩阵 | 第43-44页 |
4.2.4 确定各层的指标权重 | 第44-48页 |
4.3 黑龙江省棚户区改造社会稳定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 | 第48-50页 |
4.3.1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| 第48-49页 |
4.3.2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| 第49页 |
4.3.3 评价结果分析 | 第49-50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0-52页 |
第5章 黑龙江省棚户区改造社会稳定风险控制的建议 | 第52-60页 |
5.1 规范棚户区改造制度 | 第52-55页 |
5.1.1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| 第52-53页 |
5.1.2 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 | 第53页 |
5.1.3 建立公众参与制度 | 第53-54页 |
5.1.4 坚持征地拆迁听证制度 | 第54页 |
5.1.5 规范维权法律法规制度 | 第54-55页 |
5.2 明确棚户区改造的政府责任 | 第55-58页 |
5.2.1 强化棚户区改造监督机制 | 第55-56页 |
5.2.2 提供合理的拆迁补偿方案 | 第56页 |
5.2.3 建立规范的利益表达机制 | 第56-57页 |
5.2.4 建立科学合理的招商引资体系 | 第57-58页 |
5.3 营造棚户区改造良好环境 | 第58-59页 |
5.3.1 建立地质灾害防范系统 | 第58页 |
5.3.2 关注国家宏观经济 | 第58页 |
5.3.3 加强棚户区改造政策宣传 | 第58-59页 |
5.3.4 增强非政府组织的辅助作用 | 第59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结论 | 第60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67-68页 |
致谢 | 第68-69页 |
附录A | 第69-72页 |
附录B | 第72-73页 |
附录C | 第73-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