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引言 | 第8-13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8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8-9页 |
1.3 研究目的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9-10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9-10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0页 |
1.3.3 研究方法 | 第10页 |
1.4 创新点与不足 | 第10-11页 |
1.5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1页 |
1.5.1 产业与大枣产业 | 第11页 |
1.5.2 农业产业化经营 | 第11页 |
1.6 相关理论评述 | 第11-13页 |
1.6.1 产业组织理论 | 第11-12页 |
1.6.2 产业政策理论 | 第12-13页 |
2 河北省大枣产业生产特征及规律 | 第13-26页 |
2.1 国内大枣产业发展特征 | 第13-16页 |
2.1.1 生产区域分布较广 | 第13页 |
2.1.2 品种多样化 | 第13-14页 |
2.1.3 基地示范引领作用显著 | 第14页 |
2.1.4 产量增长速度加快 | 第14-15页 |
2.1.5 出口贸易发展稳定 | 第15-16页 |
2.2 河北省大枣产业生产概况 | 第16-20页 |
2.2.1 区域分布与品种结构 | 第16-17页 |
2.2.2 栽培面积和产量 | 第17-19页 |
2.2.3 单产 | 第19-20页 |
2.2.4 两大主要枣品种规模 | 第20页 |
2.3 河北省大枣生产规模的多区域比较 | 第20-26页 |
2.3.1 河北省大枣产量占全国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 | 第20-21页 |
2.3.2 河北省大枣产量位居各省首位 | 第21-22页 |
2.3.3 河北省各区市大枣产量比较 | 第22-24页 |
2.3.4 河北省大枣面积和干重与其它干果的比较 | 第24-26页 |
3 河北省大枣产业效益比较及流通模式 | 第26-32页 |
3.1 河北省大枣经济收益 | 第26-30页 |
3.1.1 河北省大枣成本分析 | 第26-28页 |
3.1.2 大枣市场价格变化——以阜平大枣为例 | 第28页 |
3.1.3 河北省大枣生产收益分析 | 第28-30页 |
3.2 河北省大枣产业流通模式 | 第30-32页 |
3.2.1 “公司+种植户”或“公司+基地+种植户”模式 | 第30页 |
3.2.2 “合作经济组织+种植户”模式 | 第30-31页 |
3.2.3 “行业协会+种植户”模式 | 第31页 |
3.2.4 “专业市场+种植户”模式 | 第31-32页 |
4 河北省大枣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| 第32-36页 |
4.1 品种选育落后,产品良莠不齐 | 第32页 |
4.2 产品分级不完善 | 第32-33页 |
4.3 缺乏产业科技服务体系 | 第33页 |
4.4 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 | 第33-34页 |
4.5 知名品牌少且营销力度不够 | 第34页 |
4.6 生产、加工、销售等环节衔接效率低 | 第34-36页 |
5 结论及对策建议 | 第36-40页 |
5.1 结论 | 第36页 |
5.2 对策建议 | 第36-40页 |
5.2.1 重视品种选育,用科技提高产品品质 | 第36页 |
5.2.2 实行产品分级,树立现代营销观念 | 第36-37页 |
5.2.3 实施配套产业科技体系建设 | 第37页 |
5.2.4 大幅度提高组织化程度 | 第37-38页 |
5.2.5 企业要上规模,产品要创品牌 | 第38页 |
5.2.6 积极开拓市场,统一市场销售 | 第38页 |
5.2.7 制定优惠政策,加大投入力度 | 第38-39页 |
5.2.8 打造现代枣产业 | 第39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3页 |
作者简介 | 第43-44页 |
致谢 | 第44-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