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重复博弈和经济学视角的企业信用缺失研究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4页 |
| 引言 | 第14-15页 |
| 1 绪论 | 第15-23页 |
| ·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5-16页 |
| ·研究的背景 | 第15页 |
| ·研究的意义 | 第15-16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6-19页 |
| ·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6-18页 |
| ·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8-19页 |
| ·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| ·本文主要内容及框架 | 第20-21页 |
| ·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| 第21-23页 |
| ·本文的创新点 | 第21-22页 |
| ·不足之处 | 第22-23页 |
| 2 理论基础 | 第23-28页 |
| ·信用范畴的界定 | 第23-24页 |
| ·中西方文化中信用的定义 | 第23页 |
| ·现代信用的一般定义 | 第23页 |
| ·本文信用范畴 | 第23-24页 |
| ·博弈论的相关内容 | 第24-26页 |
| ·博弈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| 第24-25页 |
| ·博弈的分类 | 第25页 |
| ·博弈当中的重要概念 | 第25-26页 |
| ·信息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基础 | 第26-28页 |
| ·逆向选择理论 | 第26页 |
| ·道德风险理论 | 第26-27页 |
| ·信息甄别理论 | 第27-28页 |
| 3 当前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现状及影响 | 第28-36页 |
| ·当前我国企业的信用缺失的表现 | 第28-31页 |
| ·"三角债"现象及合同违约 | 第28-29页 |
| ·会计信息失真及逃避银行债务 | 第29-30页 |
| ·商品质量下降 | 第30-31页 |
| ·当前我国信用缺失所造成的影响 | 第31-36页 |
| ·为不法企业剥夺消费者剩余创造了空间 | 第32-33页 |
| ·为不法企业创造了更多的生产者剩余 | 第33-34页 |
| ·削弱了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| 第34-36页 |
| 4 信用缺失的成因分析 | 第36-53页 |
| ·信用环境因素的改变 | 第36-37页 |
| ·信息结构因素的制约 | 第37-44页 |
| ·信息不对称制约信用合作 | 第37-40页 |
| ·信息不透明制约信用合作 | 第40-44页 |
| ·产权问题 | 第44-45页 |
| ·奖惩机制缺位 | 第45-53页 |
| 5 国际信用制度的比较与启示 | 第53-56页 |
| ·国际信用制度的比较 | 第53-54页 |
| ·对我国信用建设的启示 | 第54-56页 |
| 6 对策探讨 | 第56-64页 |
| ·构建环境约束机制,打造非正式基础 | 第56-61页 |
| ·发挥舆论监督作用,提升和重塑社会道德体系 | 第56-57页 |
| ·加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,让信用在企业内在化 | 第57-59页 |
| ·立足国情,鼓励民间征信机构的发展 | 第59页 |
| ·依靠技术辅助,完善信息传递机制 | 第59-60页 |
| ·建立信息甄别模型 | 第60-61页 |
| ·完善产权制度与信用立法,打造正式基础 | 第61-64页 |
| ·完善产权机制,增强制裁的确定性 | 第62页 |
| ·健全信用立法,完善奖惩激励机制建设 | 第62-63页 |
| ·加强政府治理 | 第63-64页 |
| 结论 | 第64-6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5-68页 |
| 致谢 | 第68-69页 |
|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