固守、移植与融合--80年代中国书籍设计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引言 | 第7-11页 |
一、选题缘起 | 第7页 |
二、资料来源 | 第7-8页 |
三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8-9页 |
四、本文的目的与内容 | 第9-10页 |
五、研究方法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80年代中国书籍设计的特点及成因 | 第11-34页 |
一、80 年代中国书籍设计的三个特点 | 第11-15页 |
二、三个特点的成因 | 第15-34页 |
1、固守传统的成因 | 第15-19页 |
2、样式移植的成因 | 第19-23页 |
3、中西融合的成因 | 第23-34页 |
第二章 固守传统 | 第34-72页 |
一、中国书籍设计的身份定位 | 第34-41页 |
1、关于中国书籍设计的身份 | 第34-38页 |
2、以钱君匋的个展与演讲为例 | 第38-41页 |
二、传统风格的固守 | 第41-59页 |
1、朵云轩与荣宝斋对传统印装技艺的传承 | 第41-45页 |
2、传统题材的书籍对传统设计风格的需求 | 第45-51页 |
3、出口书籍与固守传统 | 第51-59页 |
三、传统风格书籍设计的特点 | 第59-72页 |
1、图像与字体的分离 | 第59-63页 |
2、书法的多样化以至难以辨认 | 第63-66页 |
3、突出传统图像 | 第66-72页 |
第三章 样式移植 | 第72-108页 |
一、科技类书籍中的抽象构成 | 第72-81页 |
1、“科技现代化”与西方科技书籍的大量翻译引进 | 第72-73页 |
2、西方科技类书籍中几何构成 | 第73-75页 |
3、王卓倩的尝试与经验 | 第75-81页 |
二、科技类书籍与样式移植 | 第81-95页 |
1、塑造“科技形象”的书籍设计 | 第81-84页 |
2、朱仰慈的科技类书籍设计实验与启示 | 第84-87页 |
3、罗小华与“意识形象”设计法 | 第87-90页 |
4、科技类书籍设计中西方样式的流行局面 | 第90-95页 |
三、抽象构成对其他类书籍的影响 | 第95-108页 |
1、对“封面画”的冲击 | 第95-99页 |
2、文艺理论类书籍设计的转变 | 第99-103页 |
3、两种抽象方法的形成 | 第103-108页 |
第四章 中西融合 | 第108-145页 |
一、借鉴西方法则 | 第108-120页 |
1、汉字的图形化 | 第108-110页 |
2、编排的多样化 | 第110-117页 |
3、拼音对画面的调和 | 第117-120页 |
二、文艺类书籍中“中西融合”的领悟 | 第120-136页 |
1、张守义外国文学书籍设计的尝试 | 第120-127页 |
2、任意对构成的理解与尝试 | 第127-130页 |
3、曹洁与传统手法的创新实验 | 第130-135页 |
4、中西融合中的“主”与“次” | 第135-136页 |
三、中西融合的水到渠成 | 第136-142页 |
1、汉字对西方网格系统的先天适合 | 第136-137页 |
2、中文字体与西式构图的融合 | 第137-138页 |
3、传统素材的现代表现 | 第138-142页 |
四、现代中国书籍设计风格初呈 | 第142-145页 |
结语:影响与启示 | 第145-1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2-158页 |
附录 | 第158-164页 |
致谢 | 第1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