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0-23页 |
| 1.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0页 |
| 1.2 气冷涡轮气热耦合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0-16页 |
| 1.3 加湿空气两相流冷却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6-22页 |
| 1.4 本文的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| 第2章 两相流冷却的数值计算方法 | 第23-31页 |
| 2.1 引言 | 第23页 |
| 2.2 连续相计算模型 | 第23-24页 |
| 2.2.1 控制方程 | 第23-24页 |
| 2.2.2 湍流模型 | 第24页 |
| 2.3 离散相计算模型 | 第24-27页 |
| 2.4 液滴壁面边界条件 | 第27-30页 |
| 2.5 数据处理公式 | 第30页 |
| 2.6 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| 第3章 对流冷却叶片两相流冷却性能研究 | 第31-63页 |
| 3.1 引言 | 第31页 |
| 3.2 MARK-Ⅱ气冷涡轮叶片干空气冷却气热耦合计算 | 第31-49页 |
| 3.2.1 几何模型、网格和边界条件 | 第31-34页 |
| 3.2.2 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| 第34-42页 |
| 3.2.2.1 湍流模型的影响分析 | 第34-36页 |
| 3.2.2.2 转捩模型的影响分析 | 第36-37页 |
| 3.2.2.3 流场和叶片传热 | 第37-42页 |
| 3.2.3 耦合和无耦合传热的对比 | 第42-43页 |
| 3.2.4 冷却和无冷却叶片传热比较 | 第43-44页 |
| 3.2.5 改变叶栅入口总温的影响分析 | 第44-46页 |
| 3.2.6 改变叶栅入口湍流强度Tu的影响分析 | 第46-47页 |
| 3.2.7 改变叶栅入口攻角的影响分析 | 第47-49页 |
| 3.3 MARK-Ⅱ气冷涡轮叶片加湿空气冷却计算 | 第49-54页 |
| 3.3.1 边界条件 | 第49页 |
| 3.3.2 计算结果分析 | 第49-54页 |
| 3.4 MARK-Ⅱ改型叶片加湿空气冷却计算 | 第54-61页 |
| 3.4.1 几何模型、网格和边界条件 | 第54-55页 |
| 3.4.2 计算结果分析 | 第55-61页 |
| 3.4.2.1 干空气冷却分析 | 第55-56页 |
| 3.4.2.2 加湿空气冷却分析 | 第56-61页 |
| 3.5 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| 第4章 气膜冷却涡轮叶片加湿冷却性能研究 | 第63-103页 |
| 4.1 引言 | 第63页 |
| 4.2 C3X型气膜冷却叶片几何模型 | 第63-64页 |
| 4.3 C3X型气膜冷却叶片网格结构 | 第64-65页 |
| 4.4 叶栅气热耦合边界条件设置 | 第65-67页 |
| 4.5 水滴喷雾加湿质量的影响分析 | 第67-78页 |
| 4.6 水滴微粒直径的影响分析 | 第78-88页 |
| 4.7 主流燃气入口攻角的影响分析 | 第88-93页 |
| 4.8 主流燃气入口初温的影响分析 | 第93-97页 |
| 4.9 液滴壁面边界条件的影响分析 | 第97-101页 |
| 4.10 本章小结 | 第101-103页 |
| 结论 | 第103-10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06-112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12-113页 |
| 致谢 | 第11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