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4-23页 |
1.1 选题依据及研究背景 | 第14-15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5-20页 |
1.2.1 黄土斜坡演化特征 | 第15-16页 |
1.2.2 黄土斜坡演化的成因机制 | 第16-19页 |
1.2.3 坡体结构角度下的黄土斜坡演化研究 | 第19页 |
1.2.4 黑方台台塬斜坡演化研究现状 | 第19-20页 |
1.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| 第20-21页 |
1.4 研究内容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 | 第23-33页 |
2.1 研究区基本概况 | 第23-24页 |
2.2 研究区地质环境 | 第24-31页 |
2.2.1 区域构造背景 | 第24-25页 |
2.2.2 地层岩性 | 第25-26页 |
2.2.3 地质构造 | 第26-27页 |
2.2.4 地形地貌 | 第27-29页 |
2.2.5 水文地质条件 | 第29-30页 |
2.2.6 物理地质现象 | 第30-31页 |
2.2.7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| 第31页 |
2.3 人类工程活动 | 第31-33页 |
第三章 黑方台台塬斜坡坡体结构特征 | 第33-52页 |
3.1 地层岩性及组合特征 | 第33-36页 |
3.1.1 地层岩性 | 第33-35页 |
3.1.2 地层组合 | 第35-36页 |
3.2 结构面及其组合特征 | 第36-39页 |
3.2.1 层面 | 第36-37页 |
3.2.2 接触面 | 第37-38页 |
3.2.3 节理裂隙 | 第38-39页 |
3.2.4 结构面组合 | 第39页 |
3.3 临空面特征 | 第39-41页 |
3.4 黑方台台塬黄土斜坡坡体结构类型及特征 | 第41-44页 |
3.4.1 类型及特征 | 第41-44页 |
3.4.2 空间分布特征 | 第44页 |
3.5 小结 | 第44-52页 |
第四章 坡体结构效应 | 第52-68页 |
4.1 计算方法和计算方案 | 第52-54页 |
4.1.1 计算方法 | 第52页 |
4.1.2 计算方案 | 第52-54页 |
4.2 天然条件下的坡体结构效应 | 第54-61页 |
4.2.1 接触面顺向型斜坡的变形破坏 | 第54-58页 |
4.2.2 接触面反向型斜坡的变形破坏 | 第58-60页 |
4.2.3 纯黄土型斜坡的变形破坏 | 第60页 |
4.2.4 天然条件下斜坡的可能演化模式 | 第60-61页 |
4.3 岩性变化下的坡体结构效应 | 第61-66页 |
4.3.1 黄土—粉质粘土层顶面性质的影响 | 第61-64页 |
4.3.2 卵石层—基岩顶面性质的影响 | 第64-65页 |
4.3.3 基岩力学性质的影响 | 第65-66页 |
4.3.4 岩性弱化下斜坡的演化模式 | 第66页 |
4.4 小结 | 第66-68页 |
第五章 斜坡变形破坏类型及发育特征 | 第68-83页 |
5.1 研究区斜坡变形破坏基本概况 | 第68页 |
5.2 滑坡类型及发育特征 | 第68-75页 |
5.2.1 滑坡类型 | 第68-69页 |
5.2.2 滑坡发育特征 | 第69-75页 |
5.3 裂缝类型及发育特征 | 第75-77页 |
5.3.1 裂缝类型 | 第75页 |
5.3.2 裂缝发育特征 | 第75-77页 |
5.4 崩塌类型及发育特征 | 第77-80页 |
5.4.1 崩塌类型 | 第77-79页 |
5.4.2 崩塌发育特征 | 第79-80页 |
5.5 斜坡变形破坏类型与坡体结构的联系 | 第80-82页 |
5.6 小结 | 第82-83页 |
第六章 斜坡变形破坏的空间分布特征 | 第83-96页 |
6.1 群集性 | 第83-88页 |
6.1.1 滑坡 | 第83-85页 |
6.1.2 裂缝 | 第85-86页 |
6.1.3 崩塌 | 第86-87页 |
6.1.4 落水洞和泥流 | 第87-88页 |
6.2 选择性 | 第88-89页 |
6.2.1 滑坡 | 第88页 |
6.2.2 裂缝 | 第88-89页 |
6.2.3 崩塌 | 第89页 |
6.2.4 落水洞和泥流 | 第89页 |
6.3 取向性 | 第89-92页 |
6.4 斜坡变形破坏空间分布与坡体结构的联系 | 第92-95页 |
6.4.1 冲沟发育对斜坡变形破坏空间分布的影响 | 第92-93页 |
6.4.2 人类活动对于斜坡变形破坏分布的影响 | 第93-94页 |
6.4.3 斜坡变形破坏的空间分布与坡体结构的联系 | 第94-95页 |
6.5 小结 | 第95-96页 |
第七章 斜坡的演化特征 | 第96-111页 |
7.1 滑坡演化过程 | 第96-102页 |
7.1.1 纯黄土滑坡 | 第97-98页 |
7.1.2 黄土(基岩)接触面滑坡 | 第98-99页 |
7.1.3 黄土(粉质粘土)接触面滑坡 | 第99-100页 |
7.1.4 黄土—基岩切层滑坡 | 第100-101页 |
7.1.5 黄土—基岩顺层滑坡 | 第101-102页 |
7.2 崩塌演化过程 | 第102-103页 |
7.2.1 黄土型崩塌演化模式 | 第102-103页 |
7.2.2 黄土—粉质粘土型崩塌演化模式 | 第103页 |
7.3 斜坡的演化特征 | 第103-108页 |
7.3.1 相似性和差异性 | 第103-104页 |
7.3.2 继承性与转化性 | 第104-106页 |
7.3.3 链生性 | 第106-108页 |
7.4 斜坡演化与坡体结构的联系 | 第108-110页 |
7.4.1 滑坡形成演化与坡体结构的联系 | 第108页 |
7.4.2 崩塌形成演化与坡体结构的联系 | 第108页 |
7.4.3 斜坡演化与坡体结构的联系 | 第108-110页 |
7.5 小结 | 第110-111页 |
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11-113页 |
8.1 结论 | 第111-112页 |
8.2 展望 | 第112-11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3-121页 |
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121-122页 |
致谢 | 第122-123页 |
附录 | 第123-12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