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荣宝与近代中日交流(1901-1931)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一、绪论 | 第10-15页 |
(一)选题缘由 | 第10-11页 |
(二)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2.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页 |
(三)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| 第13-15页 |
二、汪荣宝与近代中日文化交流 | 第15-28页 |
(一)汪荣宝家世与留日经历 | 第15-17页 |
(二)汪荣宝在日积极参与译书活动 | 第17-18页 |
(三)编著《新尔雅》引进日本新名词 | 第18-21页 |
(四)积极引进日本史学思想 | 第21-24页 |
1. 编译《史学概论》引进“新史学”思想 | 第21-22页 |
2. 编写《清史讲义》推动历史教育近代化 | 第22-24页 |
(五)推动中日诗歌交流 | 第24-28页 |
三、汪荣宝与清末中日宪政思想交流 | 第28-47页 |
(一)参与清末官制改革促进中日官制交流 | 第29-31页 |
(二)参与宪政核心机构的设立促进中日宪政交流 | 第31-35页 |
(三)参与清末法治改革促进中日法制交流 | 第35-40页 |
1. 参与修订《新刑律案》 | 第35-38页 |
2. 参与修订《大清民事诉讼律》 | 第38-40页 |
(四)参与起草清末宪法草案促进中日宪法交流 | 第40-47页 |
1. 参与起草《钦定宪法大纲》 | 第41-42页 |
2. 参与起草“李汪宪草” | 第42-47页 |
四、汪荣宝与一战后的中日外交 | 第47-86页 |
(一)汪荣宝担任驻日公使 | 第47-49页 |
(二)参与处理中日外交的重大事件 | 第49-62页 |
1. 参与日本对华文化事业协定 | 第49-52页 |
2. 参与北京政府对日修约谈判 | 第52-56页 |
3. 抗议日本制造济南惨案 | 第56-57页 |
4. 主持调查万宝山事件 | 第57-62页 |
(三)积极收集汇报日本方面情报 | 第62-75页 |
1. 调查汇报日本政治局势及外交政策 | 第62-66页 |
2. 调查汇报日本社会经济状况及对华贸易政策 | 第66-73页 |
3. 调查汇报日本军事动态 | 第73-75页 |
(四)积极充当中日沟通桥梁 | 第75-86页 |
1. 第二次直奉战争 | 第75-78页 |
2. 1926 年北伐战争 | 第78-86页 |
结论 | 第86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4页 |
致谢 | 第9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