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引言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临床资料 | 第11-17页 |
1 研究对象 | 第11页 |
2 诊断标准 | 第11页 |
2.1 西医诊断标准 | 第11页 |
2.2 中医诊断标准 | 第11页 |
3 纳入标准 | 第11-12页 |
4 排除标准 | 第12页 |
5 中途退组标准 | 第12-13页 |
6 研究方法及内容 | 第13-17页 |
6.1 研究流程图 | 第13-14页 |
6.2 治疗方法 | 第14页 |
6.2.1 一般治疗 | 第14页 |
6.2.2 药物治疗 | 第14页 |
6.3 观察指标 | 第14-16页 |
6.3.1 一般项目 | 第14-15页 |
6.3.2 疗效性观察指标 | 第15-16页 |
6.3.2.1 临床症状的记录与评价 | 第15页 |
6.3.2.2 主要症状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| 第15-16页 |
6.3.2.3 症候疗效评价标准 | 第16页 |
6.4 安全性观察 | 第16页 |
6.5 观察内容 | 第16页 |
6.6 统计学处理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研究结果 | 第17-24页 |
1 治疗组与对照组基础数据可比性分析 | 第17-20页 |
1.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| 第17页 |
1.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| 第17-18页 |
1.3 两组患者病程分布 | 第18页 |
1.4 两组患者服药治疗前的症状总分数相比较 | 第18-19页 |
1.5 两组患者用药治疗前单个症状的分数情况对比 | 第19-20页 |
2 研究结果 | 第20-23页 |
2.1 两组患者用药干预前后的总体疗效比较 | 第20页 |
2.2 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症状总分数比较 | 第20-21页 |
2.3 两组患者用药干预治疗前后单个症状的分数对比 | 第21-22页 |
2.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动素的变化 | 第22页 |
2.5 两组患者复发情况的观察 | 第22-23页 |
3 安全性监测 | 第23页 |
4 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比较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| 第24-48页 |
1 西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| 第24-32页 |
1.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 | 第24-25页 |
1.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 | 第25-29页 |
1.2.1 胃肠动力异常 | 第25页 |
1.2.2 内脏敏感性增高 | 第25-26页 |
1.2.3 幽门螺杆菌感染 | 第26-27页 |
1.2.4 精神心理因素 | 第27页 |
1.2.5 胃肠激素的改变 | 第27-28页 |
1.2.6 胃酸分泌增加 | 第28-29页 |
1.2.7 炎症相关 | 第29页 |
1.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鉴别诊断 | 第29-30页 |
1.4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西医治疗近况 | 第30-32页 |
2 中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近况 | 第32-38页 |
2.1 古代医家的病因病机阐述 | 第32-34页 |
2.1.1 外邪及误治 | 第32页 |
2.1.2 饮食不节 | 第32-33页 |
2.1.3 劳逸失调 | 第33页 |
2.1.4 情志不遂 | 第33页 |
2.1.5 痰湿阻滞 | 第33-34页 |
2.1.6 脾胃虚弱 | 第34页 |
2.2 现代医家论病因病机 | 第34-35页 |
2.3 中医辨证论治 | 第35-37页 |
2.4 其他中医疗法 | 第37-38页 |
3 本病的中医理论依据 | 第38-39页 |
4 组方分析 | 第39-45页 |
5 对照组的药物选取 | 第45-46页 |
6 结果分析 | 第46-48页 |
结论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4页 |
附录 | 第54-55页 |
缩略词表或索引 | 第55-56页 |
综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| 第56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7页 |
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