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23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6-19页 |
1.1.1 深部开采的定义 | 第16页 |
1.1.2 深部开采全煤巷道存在的问题 | 第16-17页 |
1.1.3 深部开采全煤巷道支护存在的难题及形式 | 第17-19页 |
1.1.4 深部开采全煤巷道合理支护的研究意义 | 第19页 |
1.2 研究现状与发展 | 第19-21页 |
1.2.1 连续介质松动破碎研究 | 第19-20页 |
1.2.2 结构面分离研究现状 | 第20-21页 |
1.2.3 全煤巷道支护技术研究现状 | 第21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1.3.1 深部巷道连续介质围岩稳定性研究 | 第21-22页 |
1.3.2 深部开采全煤巷道变形特征分析 | 第22页 |
1.3.3 深部开采全煤巷道合理支护技术及参数研究 | 第22页 |
1.4 技术路线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深部开采巷道围岩稳定性判别标准 | 第23-46页 |
2.1 围岩变形随时间变化规律分析 | 第23-30页 |
2.1.1 体积不可压缩条件下围岩表面变形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理论分析 | 第23-27页 |
2.1.2 围岩表面变形随时间变化典型形式 | 第27-29页 |
2.1.3 围岩表面变形随时间变化的实验室试验 | 第29-30页 |
2.2 体积不可压缩条件下围岩表面变形和围岩塑性圈形成、发展关系分析 | 第30-40页 |
2.2.1 理论分析 | 第30-31页 |
2.2.2 围岩塑性圈测量及估算 | 第31-32页 |
2.2.3 围岩塑性圈及裂隙圈大小的现场实测结果 | 第32-40页 |
2.2.4 围岩表面变形与塑性圈、裂隙圈间的关系 | 第40页 |
2.2.5 围岩塑性圈测量结果理论分析 | 第40页 |
2.3 工程实测及分析 | 第40-43页 |
2.4 围岩稳定及支护合理判别标准 | 第43-44页 |
2.4.1 围岩稳定条件 | 第43页 |
2.4.2 围岩稳定性判别方法 | 第43-44页 |
2.5 本章结论 | 第44-46页 |
第三章 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简介 | 第46-48页 |
3.1 有限元简介 | 第46页 |
3.1.1 有限元法的起源 | 第46页 |
3.1.2 有限元法的优点 | 第46页 |
3.2 数值模拟软件的简介 | 第46-48页 |
3.2.1 数值模拟软件的选取 | 第46-47页 |
3.2.2 ANSYS数值模拟软件建立模型的原则 | 第47页 |
3.2.3 ANSYS数值模拟软件建立模型的步骤 | 第47-48页 |
第四章 数值模拟及工程实测分析全煤巷道变形特征 | 第48-57页 |
4.1 ANSYS程序数值模拟分析全煤巷道变形特征 | 第48-53页 |
4.1.1 工程概况 | 第48页 |
4.1.2 数值计算模型 | 第48-49页 |
4.1.3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| 第49-53页 |
4.2 工程实测分析全煤巷道变形特征 | 第53-55页 |
4.3 本章结论 | 第55-57页 |
第五章 深部开采全煤巷道合理支护技术及参数研究 | 第57-71页 |
5.1 工程概况 | 第57页 |
5.2 新集一矿全煤巷道变形特点 | 第57-60页 |
5.3 梯形棚支架受荷及稳定性分析 | 第60-61页 |
5.3.1 梯形棚腿最大允许承载力估算 | 第60-61页 |
5.3.2 梯形棚梁最大允许承载力估算 | 第61页 |
5.4 全煤巷道梯形棚支护存在问题分析 | 第61-62页 |
5.4.1 梯形棚梁弯曲、扭转分析 | 第61-62页 |
5.4.2 梯形棚腿弯曲、扭转分析 | 第62页 |
5.5 围岩变形保持稳定支护反力确定 | 第62-63页 |
5.6 全煤巷道合理支护形式选择 | 第63-64页 |
5.7 全煤巷道合理支护参数确定 | 第64-67页 |
5.7.1 梯形棚支护参数 | 第64页 |
5.7.2 锚杆支护参数确定 | 第64-66页 |
5.7.3 锚索支护参数 | 第66-67页 |
5.8 组合支护技术的现场使用效果 | 第67-69页 |
5.9 本章结论 | 第69-71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1-74页 |
6.1 结论 | 第71-73页 |
6.2 展望 | 第73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78页 |
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