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引言 | 第8-10页 |
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方法 | 第10-15页 |
一、案例概述 | 第10-11页 |
二、案例评析 | 第11-13页 |
三、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(一)论文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(二)研究手段及可行性 | 第13-14页 |
四、写作路径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非遗概述及商标权保护文献综述 | 第15-22页 |
一、非遗概述 | 第15-16页 |
二、非遗的特征 | 第16-17页 |
三、非遗商标权保护研究文献综述 | 第17-19页 |
四、集体商标、证明商标及其与非遗保护关系 | 第19-22页 |
第三章 非遗商标权保护模式研究 | 第22-42页 |
一、现有非遗保护模式及其评价 | 第22-27页 |
(一)非遗的著作权保护模式 | 第22-23页 |
(二)非遗的专利权保护模式 | 第23-24页 |
(三)非遗的商业秘密保护模式 | 第24页 |
(四)非遗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模式 | 第24-25页 |
(五)非遗的刑法保护模式 | 第25-26页 |
(六)非遗的其他保护模式 | 第26-27页 |
二、商标权保护模式概述 | 第27-35页 |
(一)商标权保护模式现状 | 第27-28页 |
(二)商标权保护模式的必要性 | 第28-29页 |
(三)商标权保护模式的可行性 | 第29-31页 |
(四)商标权保护模式的内涵 | 第31-32页 |
(五)商标权保护对象界定 | 第32-33页 |
(六)商标权保护模式的基本原则 | 第33-35页 |
三、非遗商标权保护面临的困境 | 第35-38页 |
(一)商标注册显著性与非遗名称通用性的冲突 | 第35页 |
(二)商标主体确定性与非遗主体不确定性的冲突 | 第35-36页 |
(三)商标注册分类有限性与非遗多样性的冲突 | 第36页 |
(四)商标申请持续性与非遗的保护紧急性的冲突 | 第36-37页 |
(五)商标的私有属性与非遗的公共属性的冲突 | 第37页 |
(六)商标注册高费用与非遗的物质利益不足的冲突 | 第37-38页 |
四、如何摆脱非遗保护的困境 | 第38-42页 |
(一)构建组合商标,增强非遗商标的显著性特征 | 第38页 |
(二)构建商标申请人机制,明确申请人的资格 | 第38-39页 |
(三)完善商标注册制度,确保有制可依 | 第39页 |
(四)构建绿色通道,提高商标注册效率 | 第39页 |
(五)构建非遗商标管理体系 | 第39-40页 |
(六)丰富工商部门和知识产权法院职能,加大培训指导 | 第40-42页 |
结语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6页 |
致谢 | 第46-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