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导言 | 第9-12页 |
(一) 论文选题意义 | 第9页 |
(二)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9-10页 |
(三) 研究方法 | 第10页 |
(四) 研究创新之处 | 第10-12页 |
一、关于“党际关系”与“党际和谐”的理论概述 | 第12-19页 |
(一) 关于“党际关系”的一般理论 | 第12-14页 |
1. 党际关系的内涵 | 第12页 |
2.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关系的基本思想 | 第12-14页 |
(二) 关于“党际和谐”的一般理论 | 第14-19页 |
1. 党际和谐的内涵 | 第14-15页 |
2. 党际和谐的特征 | 第15-16页 |
3. 党际和谐的价值追求 | 第16-19页 |
二、党际和谐的历史考察及现实意义 | 第19-25页 |
(一) 党际和谐的历史考察 | 第19-23页 |
1.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| 第19页 |
2. 1949 -1956 年,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| 第19-21页 |
3. 1956 —1978 年,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遭遇挫折 | 第21页 |
4. 1978 年至今,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发展进入新时期 | 第21-23页 |
(二) 实现党际和谐的现实意义 | 第23-25页 |
1. 党际和谐有利于社会整合,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| 第23页 |
2. 党际和谐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| 第23-24页 |
3. 党际和谐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、民主执政,提高执政能力 | 第24页 |
4. 党际和谐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| 第24-25页 |
三、党际关系中存在的不和谐现象及原因分析 | 第25-32页 |
(一) 当前党际关系中存在的不和谐现象 | 第25-27页 |
1. 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互动机制不健全 | 第25-26页 |
2. 对民主党派成员的实职安排和政治安排缺乏操作性强的程序性规定,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| 第26页 |
3. 参政党的社会影响力与法理上的政治地位不相符 | 第26-27页 |
4. 协商有余,监督不足 | 第27页 |
(二) 党际关系中不和谐现象存在的原因探析 | 第27-32页 |
1. 中国共产党在政党制度建设上的认识误区 | 第27-28页 |
2. 民主党派对自身地位的认识误区 | 第28-29页 |
3. 贯彻落实多党合作政党制度的配套政策、制度、机制的滞后 | 第29-30页 |
4. 政治体制上的某些弊端 | 第30页 |
5. 参政党自身建设相对滞后 | 第30-31页 |
6. 民主监督制度化、规范化在执行上的随意性 | 第31-32页 |
四、构建党际和谐的路径探析 | 第32-47页 |
(一) 党际和谐的构建原则 | 第32-34页 |
1. 原则之一:坚持正确的政治理念 | 第32-33页 |
2. 原则之二:敢于破旧和善于创新相统一 | 第33页 |
3. 原则之三:坚持特殊性和普遍性、继承与借鉴相统一 | 第33页 |
4. 原则之四:党际关系平等基础上的双向互动 | 第33-34页 |
(二)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,确保实现党际和谐的正确政治发展方向 | 第34-35页 |
(三)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,是实现党际关系和谐的保障 | 第35-37页 |
1. 不断推进多党合作的制度化、规范化、程序化(简称“三化”)建设 | 第35-36页 |
2. 进一步完善人民政协的制度安排 | 第36-37页 |
3. 进一步提高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科学化水平 | 第37页 |
(四) 加强执政党建设,提高执政能力,是实现党际和谐的关键 | 第37-40页 |
1. 提高共产党的政治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 | 第37-38页 |
2. 发展党内民主带动党际民主的发展 | 第38-39页 |
3. 厘清中国共产党部分组织和干部对党际关系的错误认识 | 第39-40页 |
(五) 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,推动和促进党际和谐的实现 | 第40-42页 |
1. 加强参政党的思想建设 | 第40-41页 |
2. 加强参政党的组织建设 | 第41页 |
3. 加强参政党的制度建设 | 第41-42页 |
4. 加强参政党的参政能力建设 | 第42页 |
(六) 实现党际监督的程序化与规范化,为实现党际和谐提供制度基础 | 第42-43页 |
(七) 构建执政党与参政党互助合作机制,是实现党际和谐的重要路径选择 | 第43-47页 |
1. 渠道多样、反应灵敏的信息沟通联系机制 | 第43-44页 |
2. 党委出题与自愿出题相结合、党派调研的定题调查机制 | 第44页 |
3. “三在前”、“三在先”的政治协商决策机制 | 第44-45页 |
4. 肝胆相照、荣辱与共的相互民主监督机制 | 第45页 |
5. 精诚团结、亲密无间的合作共事机制 | 第45页 |
6. 开放有序、自由和谐的社会舆论宣传机制 | 第45-47页 |
结语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1页 |
后记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