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2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2-15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21页 |
1.2.1 水足迹的概念及发展 | 第15-16页 |
1.2.2 水足迹研究进展 | 第16-17页 |
1.2.3 虚拟水、碳足迹、生态足迹与水足迹的联系与区别 | 第17-20页 |
1.2.4 工业水足迹与水足迹的区别 | 第20-21页 |
1.3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重庆市区域概况与研究思路 | 第22-30页 |
2.1 自然地理概况 | 第22-25页 |
2.1.1 区位概况 | 第22-24页 |
2.1.2 地形和气候 | 第24-25页 |
2.2 工业经济概况 | 第25页 |
2.3 重庆市水资源及工业用水概况 | 第25-27页 |
2.4 研究内容 | 第27-28页 |
2.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28-30页 |
2.5.1 研究方法 | 第28页 |
2.5.2 技术路线 | 第28-30页 |
第三章 重庆市工业贸易水足迹核算 | 第30-44页 |
3.1 工业水足迹核算体系 | 第30页 |
3.2 核算范围及量化方法 | 第30-39页 |
3.2.1 水足迹的核算范围及量化方法 | 第30-35页 |
3.2.2 工业水足迹的核算类型及量化方法 | 第35-39页 |
3.3 重庆市工业水足迹的核算 | 第39-42页 |
3.4 小结 | 第42-44页 |
第四章 重庆市工业贸易水足迹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| 第44-65页 |
4.1 研究方法 | 第44-45页 |
4.1.1 M-K趋势检验 | 第44页 |
4.1.2 基尼系数 | 第44-45页 |
4.2 重庆市工业产品贸易水足迹时间维度特征 | 第45-54页 |
4.2.1 时间维度演变过程 | 第45-51页 |
4.2.2 时间维度演变特征 | 第51-53页 |
4.2.3 特征分析 | 第53-54页 |
4.3 重庆市工业贸易水足迹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分析 | 第54-64页 |
4.3.1 空间分布及演变过程 | 第54-62页 |
4.3.2 空间维度演变特征 | 第62-63页 |
4.3.3 特征分析 | 第63-64页 |
4.4 区域间工业贸易水足迹差异性成因探讨 | 第64-65页 |
第五章 重庆市工业贸易水足迹影响因素分析 | 第65-77页 |
5.1 STIRPAT模型简介 | 第65-66页 |
5.2 STIRPAT模型构建 | 第66-67页 |
5.3.1 人口和富裕指标 | 第66页 |
5.3.2 产业结构指标 | 第66-67页 |
5.3 STIRPAT模型数据处理 | 第67-76页 |
5.3.1 模型建立 | 第67页 |
5.3.2 模型拟合 | 第67-72页 |
5.3.3 预测模型 | 第72-76页 |
5.4 小结 | 第76-77页 |
第六章 重庆市企业水足迹可持续性评价 | 第77-91页 |
6.1 企业水足迹可持续性评价范围 | 第77-78页 |
6.2 企业水足迹可持续性评价 | 第78-88页 |
6.2.1 工程概况 | 第78-79页 |
6.2.2 项目内容 | 第79-82页 |
6.2.3 工艺流程及水污染物控制 | 第82-84页 |
6.2.4 企业运营蓝水足迹的核算 | 第84-86页 |
6.2.5 企业运营灰水足迹的核算 | 第86-88页 |
6.3 企业水足迹可持续性评价 | 第88-89页 |
6.2.1 企业蓝水足迹可持续性评价 | 第88-89页 |
6.2.2 企业灰水足迹可持续性评价 | 第89页 |
6.4 企业水足迹管理策略 | 第89-90页 |
6.5 小结 | 第90-91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1-94页 |
7.1 主要结论 | 第91-92页 |
7.2 展望 | 第92-94页 |
致谢 | 第94-9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5-99页 |
附录一 重庆工业产品贸易水足迹 | 第99-100页 |
附录二 重庆工业产品贸易水足迹平衡值 | 第100-101页 |
附录三 基尼系数及显著性检验 | 第101-102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10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