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1.1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1.1 选题的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3-17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3-15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5-16页 |
1.2.3 研究动态评析 | 第16-17页 |
1.3 研究方法与内容 | 第17-19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区域环境保护的协同性概述与理论基础 | 第19-28页 |
2.1 区域环境概述 | 第19-21页 |
2.1.1 环境的含义 | 第19页 |
2.1.2 区域环境的概念与特征 | 第19-20页 |
2.1.3 区域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 | 第20-21页 |
2.2 区域环境保护的协同性 | 第21-24页 |
2.2.1 区域环境保护协同性的含义 | 第21-22页 |
2.2.2 区域环境保护协同性的主要内容 | 第22-23页 |
2.2.3 协同保护的必要性和意义 | 第23-24页 |
2.3 区域环境协同保护的理论依据 | 第24-27页 |
2.3.1 协同理论 | 第24-25页 |
2.3.2 多中心治理理论 | 第25-27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3章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与环境问题 | 第28-36页 |
3.1 京津冀的区域特征与协同发展 | 第28-30页 |
3.1.1 京津冀的区域特征 | 第28页 |
3.1.2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 | 第28-30页 |
3.2 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| 第30-32页 |
3.2.1 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| 第30-31页 |
3.2.2 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3.3 京津冀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 | 第32-34页 |
3.3.1 大气污染严重 | 第32-33页 |
3.3.2 水环境危机和土壤污染 | 第33-34页 |
3.3.3 区域环境保护成效低 | 第34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4-36页 |
第4章 京津冀区域环境协同保护的制约因素 | 第36-47页 |
4.1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| 第36-37页 |
4.1.1 河北省承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重压力 | 第36-37页 |
4.1.2 地区间产业转移不规范 | 第37页 |
4.2 利益博弈和利益关联性 | 第37-39页 |
4.2.1 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 | 第37-38页 |
4.2.2 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联性 | 第38-39页 |
4.3 区域环保规章制度不健全 | 第39-40页 |
4.3.1 区域环保法律法规的缺失 | 第39-40页 |
4.3.2 区域环保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 | 第40页 |
4.4 区域环保协同机制不完善 | 第40-44页 |
4.4.1 缺乏权威与独立的区域环保协调机构 | 第40-41页 |
4.4.2 生态补偿机制不够合理 | 第41-42页 |
4.4.3 联动机制不健全 | 第42-43页 |
4.4.4 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 | 第43-44页 |
4.5 社会组织和公民的环保参与不足 | 第44-46页 |
4.5.1 环保组织的作用有限 | 第44-45页 |
4.5.2 公民环保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| 第45页 |
4.5.3 公民环保参与的渠道较少 | 第45-46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5章 加强京津冀区域环境协同保护的对策 | 第47-62页 |
5.1 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规范区域内的产业转移 | 第47-48页 |
5.1.1 加快区域的产业调整 | 第47页 |
5.1.2 规范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 | 第47-48页 |
5.2 健全区域环境协同保护的法律法规与相关制度 | 第48-50页 |
5.2.1 完善区域环保法律法规 | 第48-49页 |
5.2.2 建立健全区域环保绩效考核制度 | 第49页 |
5.2.3 建立与完善区域环保责任追究制度 | 第49-50页 |
5.3 完善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的协同机制 | 第50-54页 |
5.3.1 设立独立和权威性的区域环保协调机构 | 第50-51页 |
5.3.2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| 第51-52页 |
5.3.3 健全区域环保的联动机制 | 第52-53页 |
5.3.4 地区间的环境信息共享机制 | 第53-54页 |
5.4 加强区域环境协同保护的司法保障 | 第54-55页 |
5.4.1 建立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的巡回审判庭 | 第54-55页 |
5.4.2 积极发挥区域环保司法的保障作用 | 第55页 |
5.5 推动区域内企业的环保协作 | 第55-58页 |
5.5.1 加强对区域企业的引导与规范 | 第55-56页 |
5.5.2 统一和规范第三方治理模式 | 第56-57页 |
5.5.3 加强区域内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 | 第57页 |
5.5.4 增强区域内企业的自律性与环保责任意识 | 第57-58页 |
5.6 促进社会组织和公民的环保参与 | 第58-60页 |
5.6.1 拓宽民众参与的渠道 | 第58-59页 |
5.6.2 加强环保组织的建设 | 第59页 |
5.6.3 加强环保宣传与生态环境文化建设 | 第59-60页 |
5.6.4 强化社会公众的环保监督 | 第60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60-62页 |
结论 | 第62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68-69页 |
致谢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