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保护管理论文--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--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

京津冀环境协同保护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1章 绪论第11-19页
    1.1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选题的背景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的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3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内研究综述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外研究综述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研究动态评析第16-17页
    1.3 研究方法与内容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方法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内容第18-19页
第2章 区域环境保护的协同性概述与理论基础第19-28页
    2.1 区域环境概述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环境的含义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区域环境的概念与特征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区域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第20-21页
    2.2 区域环境保护的协同性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区域环境保护协同性的含义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区域环境保护协同性的主要内容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协同保护的必要性和意义第23-24页
    2.3 区域环境协同保护的理论依据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协同理论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多中心治理理论第25-27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27-28页
第3章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与环境问题第28-36页
    3.1 京津冀的区域特征与协同发展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京津冀的区域特征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第28-30页
    3.2 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第31-32页
    3.3 京津冀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大气污染严重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水环境危机和土壤污染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区域环境保护成效低第34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34-36页
第4章 京津冀区域环境协同保护的制约因素第36-47页
    4.1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河北省承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重压力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地区间产业转移不规范第37页
    4.2 利益博弈和利益关联性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联性第38-39页
    4.3 区域环保规章制度不健全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区域环保法律法规的缺失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区域环保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第40页
    4.4 区域环保协同机制不完善第40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缺乏权威与独立的区域环保协调机构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生态补偿机制不够合理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联动机制不健全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第43-44页
    4.5 社会组织和公民的环保参与不足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环保组织的作用有限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公民环保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公民环保参与的渠道较少第45-46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46-47页
第5章 加强京津冀区域环境协同保护的对策第47-62页
    5.1 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规范区域内的产业转移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加快区域的产业调整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规范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第47-48页
    5.2 健全区域环境协同保护的法律法规与相关制度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完善区域环保法律法规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建立健全区域环保绩效考核制度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建立与完善区域环保责任追究制度第49-50页
    5.3 完善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的协同机制第50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设立独立和权威性的区域环保协调机构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健全区域环保的联动机制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地区间的环境信息共享机制第53-54页
    5.4 加强区域环境协同保护的司法保障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建立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的巡回审判庭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积极发挥区域环保司法的保障作用第55页
    5.5 推动区域内企业的环保协作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加强对区域企业的引导与规范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统一和规范第三方治理模式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加强区域内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5.5.4 增强区域内企业的自律性与环保责任意识第57-58页
    5.6 促进社会组织和公民的环保参与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6.1 拓宽民众参与的渠道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6.2 加强环保组织的建设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5.6.3 加强环保宣传与生态环境文化建设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6.4 强化社会公众的环保监督第60页
    5.7 本章小结第60-62页
结论第62-64页
参考文献第64-68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68-69页
致谢第69页

论文共6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京津冀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关系研究
下一篇:城市蔓延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--来自我国279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