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高等教育论文--学校管理论文

大学生艾滋病污名研究

摘要第7-9页
ABSTRACT第9-10页
1 引言第11-12页
2 理论及研究综述第12-32页
    2.1 概念解析第12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污名(Stigma)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污名化(Stigmatizing)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艾滋病污名(HIV-related Stigma)第16-18页
    2.2 艾滋病污名的理论解释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社会控制理论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谴责理论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功能理论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生物文化观点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身份威胁理论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发展理论第20-21页
    2.3 艾滋病污名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研究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艾滋病污名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艾滋病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的研究第22-23页
    2.4 艾滋病污名的研究方法第23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问卷法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以反应时为切入点的内隐态度测验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刻板解释偏差(Stereotypic Explanatory Bias,SEB)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投射测验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内容分析法第26-27页
    2.5 艾滋病污名的影响因素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艾滋病相关知识对艾滋病污名的影响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艾滋病患者感染途径对艾滋病污名的影响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艾滋病患者性别对艾滋病污名的影响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4 与艾滋病患者的空间距离对艾滋病污名的影响第29-30页
    2.6 艾滋病污名的干预措施第30-32页
3 研究的总体构想第32-35页
    3.1 研究意义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现实意义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理论意义第32-33页
    3.2 研究目的第33页
    3.3 研究假设第33页
    3.4 研究思路和总体设计第33-35页
4 实证研究第35-76页
    4.1 研究一:艾滋病报道的内容分析第35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方法和样本采集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结果第37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讨论第42-45页
    4.2 研究二:大学生艾滋病污名问卷(HRSQ)的初步编制第45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编拟预试问卷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大学生艾滋病污名问卷的预测及结果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大学生艾滋病污名问卷的正式测验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结果第49-50页
    4.3 研究三:艾滋病污名的心理结构——单态度模型抑或双重态度模型?第50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子研究一:艾滋病污名的外显研究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子研究二:艾滋病污名的内隐研究——来自IAT 的证据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子研究三:艾滋病污名的内隐研究——来自SEB 的证据第57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研究三讨论第61-63页
    4.4 研究四:艾滋病污名的影响因素第63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方法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结果第63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讨论第67-69页
    4.5 研究五:艾滋病污名干预的实验研究第69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方法第69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结果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讨论第74-76页
5 总讨论第76-79页
    5.1 《人民日报》关于艾滋病的报道对艾滋病污名的影响第76-77页
    5.2 艾滋病污名的心理结构第77-78页
    5.3 艾滋病污名的影响因素第78-79页
    5.4 艾滋病污名的预防与干预第79页
6 研究结论与启示第79-82页
    6.1 主要结论第79-80页
    6.2 研究不足与启示第80-8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从研究被试上看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从研究方法上看第8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从研究工具上看第81-82页
参考文献第82-89页
    中文部分(按拼音排序)第82-84页
    英文部分(按字母排序)第84-89页
附录第89-95页
    附录一:艾滋病污名问卷第89-90页
    附录二:IAT 概念次和属性词第90页
    附录三:SEB 积极和消极行为第90页
    附录四:SEB 调查问卷第90-92页
    附录五 研究四故事情境第92-95页
后记第95页

论文共9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回汉藏族幼儿家庭教养方式的比较研究
下一篇: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适应性研究--以山东省某市一所高中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