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COM的电站仿真组态软件的研究与开发
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16页 |
1.1 课题研究的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2 组态软件的发展 | 第13-14页 |
1.3 课题研究的意义 | 第14页 |
1.4 本文的主要内容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系统概述 | 第16-24页 |
2.1 系统设计的原则 | 第16页 |
2.2 组态软件的系统需求 | 第16-20页 |
2.2.1 仿真组态软件的运行平台 | 第16-17页 |
2.2.2 仿真组态软件的仿真功能 | 第17-18页 |
2.2.3 仿真组态软件的界面显示内容 | 第18页 |
2.2.4 仿真组态软件的操作功能 | 第18-20页 |
2.3 仿真组态软件的系统组成 | 第20-24页 |
2.3.1 系统拓扑结构 | 第20-21页 |
2.3.2 仿真组态软件的分层结构 | 第21-24页 |
第三章 组态软件系统中的相关技术 | 第24-39页 |
3.1 COM 技术 | 第24-34页 |
3.1.1 COM 结构 | 第25-27页 |
3.1.2 COM 实现 | 第27-32页 |
3.1.3 COM 特点 | 第32-33页 |
3.1.4 ATL 介绍 | 第33-34页 |
3.2 多线程技术 | 第34-35页 |
3.2.1 线程概念 | 第34页 |
3.2.2 线程同步 | 第34-35页 |
3.2.3 多线程在网络编程中的应用 | 第35页 |
3.3 网络编程技术 | 第35-39页 |
3.3.1 网络通讯和TCP/IP 协议 | 第35-36页 |
3.3.2 Winsock 介绍 | 第36-39页 |
第四章 COM 服务器的开发 | 第39-59页 |
4.1 COM 服务器的结构和功能 | 第39-40页 |
4.2 网络通信模块的实现 | 第40-51页 |
4.2.1 UDP 和TCP 套接字的实现过程 | 第40-44页 |
4.2.2 主要数据结构 | 第44-46页 |
4.2.3 套接字类的实现 | 第46-48页 |
4.2.4 网络通讯的实现 | 第48-51页 |
4.3 异步通讯模块的实现 | 第51-59页 |
4.3.1 自动化技术 | 第51-53页 |
4.3.2 连接点技术 | 第53-55页 |
4.3.3 异步通讯的实现 | 第55-59页 |
第五章 控件和人机界面的开发 | 第59-70页 |
5.1 控件的开发 | 第59-65页 |
5.1.1 ActiveX 技术介绍 | 第59-60页 |
5.1.2 负载控件的开发 | 第60-65页 |
5.2 控件与COM 服务器通讯的实现 | 第65-68页 |
5.3 人机界面的组态实现 | 第68-70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0-72页 |
6.1 总结 | 第70页 |
6.2 展望 | 第70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5页 |
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| 第75-76页 |
致谢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