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电工技术论文--输配电工程、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--电力系统的模拟与计算论文--模拟与仿真论文

基于COM的电站仿真组态软件的研究与开发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2-16页
    1.1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12-13页
    1.2 组态软件的发展第13-14页
    1.3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4页
    1.4 本文的主要内容第14-16页
第二章 系统概述第16-24页
    2.1 系统设计的原则第16页
    2.2 组态软件的系统需求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仿真组态软件的运行平台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仿真组态软件的仿真功能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仿真组态软件的界面显示内容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仿真组态软件的操作功能第18-20页
    2.3 仿真组态软件的系统组成第20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系统拓扑结构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仿真组态软件的分层结构第21-24页
第三章 组态软件系统中的相关技术第24-39页
    3.1 COM 技术第24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COM 结构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COM 实现第27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COM 特点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ATL 介绍第33-34页
    3.2 多线程技术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线程概念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线程同步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多线程在网络编程中的应用第35页
    3.3 网络编程技术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网络通讯和TCP/IP 协议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Winsock 介绍第36-39页
第四章 COM 服务器的开发第39-59页
    4.1 COM 服务器的结构和功能第39-40页
    4.2 网络通信模块的实现第4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UDP 和TCP 套接字的实现过程第40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主要数据结构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套接字类的实现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网络通讯的实现第48-51页
    4.3 异步通讯模块的实现第51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自动化技术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连接点技术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异步通讯的实现第55-59页
第五章 控件和人机界面的开发第59-70页
    5.1 控件的开发第59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ActiveX 技术介绍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负载控件的开发第60-65页
    5.2 控件与COM 服务器通讯的实现第65-68页
    5.3 人机界面的组态实现第68-70页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0-72页
    6.1 总结第70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70-72页
参考文献第72-75页
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第75-76页
致谢第76页

论文共7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Linux的智能交通灯控制器设计
下一篇:电机的物理场分析及温度场测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