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4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4-16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4-15页 |
1.1.2 选题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2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6-19页 |
1.2.1 国内公私合作模式综述 | 第16-18页 |
1.2.2 国外公私合作模式综述 | 第18-19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框架 | 第19-22页 |
1.3.1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3.2 研究方法及思路 | 第20-22页 |
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22-38页 |
2.1 城市基础设施的概念、特点 | 第22-24页 |
2.1.1 城市基础设施的概念 | 第22页 |
2.1.2 城市基础设施的特点 | 第22-24页 |
2.2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分类 | 第24-25页 |
2.3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发展过程 | 第25-26页 |
2.4 公私合作模式的基本概念 | 第26-27页 |
2.5 公私合作模式的特点 | 第27-28页 |
2.6 公私合作模式中不同融资模式的比较 | 第28-34页 |
2.6.1 地方政府传统融资模式 | 第28-30页 |
2.6.2 现行不同融资模式解析 | 第30-33页 |
2.6.3 公私合作(PPP)融资模式特点 | 第33-34页 |
2.7 公私合作模式的理论基础 | 第34-38页 |
2.7.1 公共物品理论 | 第34-35页 |
2.7.2 自然垄断理论 | 第35-36页 |
2.7.3 委托-代理理论 | 第36-38页 |
第3章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公私合作模式形成和过程 | 第38-46页 |
3.1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采用公私合作模式的原因 | 第38-40页 |
3.1.1 公共财政方的需要 | 第38-39页 |
3.1.2 社会公众的公共需要 | 第39页 |
3.1.3 市场效率的需要 | 第39-40页 |
3.2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公私合作模式的形式 | 第40-43页 |
3.2.1 特许经营类 | 第40-41页 |
3.2.2 外包类 | 第41-42页 |
3.2.3 民营化类 | 第42-43页 |
3.3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公私合作的过程 | 第43-46页 |
3.3.1 管理项目的确定 | 第43-44页 |
3.3.2 合作伙伴的选择 | 第44页 |
3.3.3 合作伙伴的变更 | 第44-46页 |
第4章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公私合作模式现状及问题 | 第46-63页 |
4.1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公私合作模式的现状 | 第46-47页 |
4.1.1 公私合作模式的发展历程 | 第46-47页 |
4.1.2 公私合作模式的行业分布 | 第47页 |
4.2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公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| 第47-54页 |
4.2.1 法制建设不完善 | 第47-49页 |
4.2.2 政府角色及观念不适应公私合作模式的要求 | 第49-50页 |
4.2.3 政府监管体系不健全 | 第50页 |
4.2.4 公私合作模式项目融资存在障碍 | 第50-51页 |
4.2.5 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竞争地位不对等 | 第51-52页 |
4.2.6 风险管理存在不足 | 第52-54页 |
4.2.7 缺乏专业化的机构和人才 | 第54页 |
4.3 利用公私合作模式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案例分析 | 第54-63页 |
4.3.1 上海莘奉金高速公路项目公私合作模式分析 | 第54-55页 |
4.3.2 重庆外环高速公路项目投融资模式分析 | 第55-56页 |
4.3.3 XX市公交项目投融资模式分析 | 第56-58页 |
4.3.4 公私合作模式运用经验总结 | 第58-63页 |
第5章 完善公私合作模式在我国城市基础建设中应用的对策 | 第63-71页 |
5.1 建立规范的法律法规体系 | 第63-65页 |
5.1.1 建立适用于公私合作模式的国家级法规 | 第63-64页 |
5.1.2 协调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| 第64页 |
5.1.3 加大立法对国内民间投资的支持力度 | 第64-65页 |
5.1.4 完善争端解决机制 | 第65页 |
5.2 加强监管体制建设 | 第65-67页 |
5.2.1 明确政府监管范围 | 第65-66页 |
5.2.2 转变政府监管方式 | 第66页 |
5.2.3 建立专门监管机构 | 第66-67页 |
5.3 完善利益机制 | 第67-69页 |
5.3.1 完善风险分配机制 | 第67-69页 |
5.3.2 建立合理的合作收益制度 | 第69页 |
5.4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 | 第69-71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1-74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72-73页 |
6.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7页 |
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| 第77-78页 |
致谢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