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引言 | 第10-13页 |
1.2 钢框架-内填 RC 剪力墙结构介绍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课题的提出 | 第14页 |
1.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1.4.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4.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钢框架-内填预制 SRC 抗侧力墙试验研究方案 | 第19-34页 |
2.1 引言 | 第19-20页 |
2.2 试件设计 | 第20-24页 |
2.2.1 钢框架设计 | 第20-23页 |
2.2.2 抗侧力墙体设计 | 第23页 |
2.2.3 钢框架与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连接设计 | 第23-24页 |
2.3 材性试验 | 第24-27页 |
2.3.1 钢材材性 | 第24-26页 |
2.3.2 钢筋材性 | 第26页 |
2.3.3 混凝土材性 | 第26-27页 |
2.4 试验方案 | 第27-33页 |
2.4.1 试验装置 | 第27-29页 |
2.4.2 测量方案 | 第29-32页 |
2.4.3 加载方案 | 第32-33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三章 钢框架-内填预制 SRC 抗侧力墙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34-54页 |
3.1 试验过程及破坏特征 | 第34-39页 |
3.2 试验结果 | 第39-41页 |
3.2.1 两试件荷载-位移(P-Δ)滞回曲线 | 第40页 |
3.2.2 两试件骨架曲线 | 第40-41页 |
3.3 试验数据处理 | 第41-46页 |
3.3.1 两试件承载力指标(屈服值、峰值和破坏值)的确定 | 第41-42页 |
3.3.2 两试件刚度参数确定 | 第42-44页 |
3.3.3 两试件位移延性系数的确定 | 第44页 |
3.3.4 两试件耗能系数的确定 | 第44-46页 |
3.4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46-52页 |
3.4.1 骨架曲线 | 第46页 |
3.4.2 滞回曲线及耗能分析 | 第46-49页 |
3.4.3 承载能力退化分析 | 第49-50页 |
3.4.4 刚度分析 | 第50-51页 |
3.4.5 变形性能及及延性分析 | 第51-52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2-54页 |
第四章 钢框架-内填预制 SRC 抗侧力墙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| 第54-71页 |
4.1 ABAQUS 建模及正确性验证 | 第54-64页 |
4.1.1 单元选取 | 第55页 |
4.1.2 材料模型 | 第55-60页 |
4.1.3 有限元模型建立 | 第60-61页 |
4.1.4 有限元模型结果分析 | 第61-64页 |
4.2 ANSYS 建模及正确性验证 | 第64-70页 |
4.2.1 单元选取 | 第64-65页 |
4.2.2 材料模型 | 第65-66页 |
4.2.3 模型建立及验证 | 第66-70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70-71页 |
第五章 钢框架-内填预制 SRC 抗侧力墙影响因素分析 | 第71-88页 |
5.1 抗侧力墙内填型钢含钢量对结构体系的影响 | 第71-75页 |
5.1.1 试件设计 | 第71-72页 |
5.1.2 计算结果 | 第72-75页 |
5.2 钢框架轴压比对结构体系的影响 | 第75-79页 |
5.2.1 试件设计 | 第75页 |
5.2.2 计算结果 | 第75-79页 |
5.3 SRC 抗侧力墙高宽比对结构体系的影响 | 第79-83页 |
5.3.1 试件设计 | 第79页 |
5.3.2 计算结果 | 第79-83页 |
5.4 SRC 抗侧力墙混凝土等级对结构体系的影响 | 第83-87页 |
5.4.1 试件设计 | 第83页 |
5.4.2 计算结果 | 第83-87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87-88页 |
第六章 钢框架-内填预制 SRC 抗侧力墙恢复力模型研究 | 第88-97页 |
6.1 概述 | 第88页 |
6.2 钢框架-内填预制 SRC 抗侧力墙的恢复力模型 | 第88-96页 |
6.2.1 骨架曲线模型 | 第89-91页 |
6.2.2 两试件典型滞回环 | 第91-93页 |
6.2.3 滞回曲线模型 | 第93-96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96-97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97-100页 |
1 结论 | 第97-98页 |
2 问题与展望 | 第98-10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0-10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和获奖情况 | 第103-104页 |
致谢 | 第10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