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布局论文--特殊分区规划论文

城市中心滨水空间品质提升研究--以张家港市小城河改造工程为例

附件第3-6页
摘要第6-7页
Abstract第7页
目录第8-10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18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城市更新是保持城市活力的持久动力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优质滨水空间建设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品质提升是推动滨水空间建设的有效途径第11-12页
    1.2 研究内容界定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基本概念界定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对象界定第13页
    1.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目的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意义第13页
    1.4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国外相关研究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国内相关研究第14-16页
    1.5 研究方法和内容框架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方法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内容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研究框架第17-18页
第二章 城市中心滨水空间及其品质的基本认识第18-28页
    2.1 城市中心滨水空间的基本概念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城市滨水空间的范围界定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城市中心滨水空间的类型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城市中心滨水空间的特征第20页
    2.2 城市中心滨水空间的品质研究第20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城市滨水空间的基本功能定位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城市滨水空间的综合品质解析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城市滨水空间品质的影响因子第22-24页
    2.3 城市中心滨水空间开发建设案例研究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印第安阿波利斯市中心区滨水空间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韩国清溪川内河改造工程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南京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第25-26页
    2.4 小结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国外城市中心滨水空间规划建设特点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我国城市中心滨水空间未来发展趋势第27-28页
第三章 城市中心滨水空间品质提升的原则与方法第28-47页
    3.1 基本原则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公共利益先行原则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环境生态倡导原则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文化传统延续原则第30-31页
    3.2 空间品质整体提升第31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延续城市肌理脉络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协调周边用地关系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构建连续开放空间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打通顺畅视线通廊第38-39页
    3.3 环境品质综合提升第39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组织合理交通流线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塑造适宜水体尺度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营造丰富水岸空间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注入多元滨水元素第45-47页
第四章 张家港市小城河综合改造工程实践第47-65页
    4.1 概述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张家港城区概况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小城河发展历史第47-48页
    4.2 整体改造设想第48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历史传承与再生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协调用地与开发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开放空间与节点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视野范围与通廊第53页
    4.3 景观环境提升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布局流线调整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水体品质提升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水岸空间设计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滨水元素注入第55-57页
    4.4 改造工程反思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工程设计及实施不足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改造工程的几点建议第58-59页
    4.5 小城河改造工程部分图纸第59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一期改造工程部分图纸第59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二期改造工程部分图纸第62-65页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5-67页
    5.1 研究总结第65页
    5.2 主要观点第65页
    5.3 不足与展望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研究不足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研究展望第66-67页
参考文献第67-70页
致谢第70-71页
个人简介第71页

论文共7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苏州工业园区工业用地再开发规划管理策略研究
下一篇:产业升级背景下的高科技园区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--以苏州国际科技园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