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5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5-19页 |
1.2.1 构造煤的分类及结构特征 | 第15-17页 |
1.2.2 煤层气渗流与运移理论 | 第17-18页 |
1.2.3 煤层气渗流的多物理场耦合理论及实验研究评述 | 第18-19页 |
1.3 煤层气注热开采方案的提出 | 第19-23页 |
1.3.1 构造煤区域煤层气开采面临的困难 | 第19-20页 |
1.3.2 煤层气开采技术应用评述 | 第20-22页 |
1.3.3 煤层气注热开采技术评述 | 第22-23页 |
1.4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煤层气赋存及运移原理 | 第25-41页 |
2.1 煤层气赋存理论 | 第25-36页 |
2.1.1 煤层介质模型 | 第25-29页 |
2.1.2 煤层气赋存机理 | 第29-36页 |
2.2 煤层气运移原理 | 第36-39页 |
2.2.1 煤层气解吸机理 | 第36-37页 |
2.2.2 煤层气的扩散机理 | 第37-39页 |
2.2.3 煤层气的渗流机理 | 第39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39-41页 |
第三章 基于压汞试验与 CT 扫描的不同结构类型煤孔隙裂隙研究 | 第41-53页 |
3.1 压汞试验原理 | 第41-42页 |
3.2 试验样品与设备 | 第42页 |
3.3 基于压汞曲线的孔隙结构分析 | 第42-47页 |
3.3.1 试验样品孔隙率分析 | 第42-46页 |
3.3.2 试验样品渗透率分析 | 第46-47页 |
3.4 CT 扫描试验样品与设备 | 第47-48页 |
3.5 CT 扫描试验结果分析 | 第48-52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四章 不同类型结构煤吸附解吸特性试验研究 | 第53-63页 |
4.1 试验介绍 | 第53-55页 |
4.2 试验过程 | 第55-56页 |
4.3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56-58页 |
4.4 该试验结果的工程实践分析 | 第58-59页 |
4.5 煤层气抽采现场结果分析 | 第59-62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第五章 煤层气开采数值求解 | 第63-83页 |
5.1 热-流-固耦合控制方程及关系 | 第63-66页 |
5.1.1 基本假设 | 第63-64页 |
5.1.2 煤变形控制方程 | 第64-66页 |
5.2 模拟软件的介绍 | 第66页 |
5.3 模拟方案 | 第66-67页 |
5.4 地下钻孔煤层气抽采模拟 | 第67-71页 |
5.4.1 几何模型的建立 | 第67-68页 |
5.4.2 定解条件的设定 | 第68页 |
5.4.3 模拟结果分析 | 第68-71页 |
5.5 地面抽采煤层气模拟 | 第71-74页 |
5.5.1 几何模型的建立 | 第71-72页 |
5.5.2 定解条件的设定 | 第72页 |
5.5.3 模拟结果分析 | 第72-74页 |
5.6 注热抽采煤层气模拟 | 第74-80页 |
5.6.1 几何模型的建立 | 第74-75页 |
5.6.2 定解条件及物性参数的设定 | 第75-77页 |
5.6.3 结果分析 | 第77-80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80-83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3-87页 |
6.1 结论 | 第83-84页 |
6.2 不足与展望 | 第84-8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7-93页 |
致谢 | 第93-9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