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鸟生境适宜性变化研究
| 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5页 |
| 主要符号表 | 第10-11页 |
| 1 文献综述 | 第11-16页 |
| 1.1 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| 1.1.1 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的意义 | 第11页 |
| 1.1.2 针对单一种群野生动物保护的研究 | 第11-12页 |
| 1.1.3 针对多个种群野生动物保护的研究 | 第12页 |
| 1.2 生境适宜性评价综述 | 第12-14页 |
| 1.2.1 生境适宜性评价的概念 | 第12-13页 |
| 1.2.2 生境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| 第13-14页 |
| 1.3 3S技术在湿地水鸟生境评价中的应用 | 第14-16页 |
| 1.3.1 3S技术的概念 | 第14-15页 |
| 1.3.2 3S技术在湿地水鸟生境评价中的应用 | 第15-16页 |
| 2 引言 | 第16-21页 |
| 2.1 研究背景 | 第16页 |
| 2.1.1 湿地定义与中国湿地概况 | 第16页 |
| 2.1.2 湿地水鸟及其重要性 | 第16页 |
| 2.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6-17页 |
| 2.3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7-18页 |
| 2.4 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8-21页 |
| 3 研究区概况 | 第21-26页 |
| 3.1 自然地理概况 | 第21-22页 |
| 3.1.1 地理位置与分区 | 第21-22页 |
| 3.1.2 地质地貌 | 第22页 |
| 3.1.3 气候与水文 | 第22页 |
| 3.2 社会经济概况 | 第22-23页 |
| 3.3 生物资源概况 | 第23-24页 |
| 3.3.1 水生植物资源 | 第23页 |
| 3.3.2 野生动物资源 | 第23-24页 |
| 3.4 保护区建区意义与历史 | 第24-26页 |
| 4 数据源和数据处理 | 第26-32页 |
| 4.1 数据来源 | 第26-28页 |
| 4.1.1 遥感影像 | 第26页 |
| 4.1.2 地形图GPS控制点 | 第26页 |
| 4.1.3 鸟类调查数据 | 第26-28页 |
| 4.1.4 其他相关资料 | 第28页 |
| 4.2 数据处理 | 第28-32页 |
| 4.2.1 波段组合与几何校正 | 第28-29页 |
| 4.2.2 图像增强、拼接与剪裁 | 第29页 |
| 4.2.3 遥感影像分类 | 第29-32页 |
| 5 生境评价因子选取与评价模型 | 第32-38页 |
| 5.1 评价因子的选取 | 第32-33页 |
| 5.2 数据归一化处理 | 第33-34页 |
| 5.3 评价模型的建立 | 第34-35页 |
| 5.4 生境适宜性分布图 | 第35-38页 |
| 5.4.1 选取评估点评分 | 第35-36页 |
| 5.4.2 生成分级图 | 第36-38页 |
| 6 结果与分析 | 第38-47页 |
| 6.1 土地利用变化 | 第38-41页 |
| 6.2 适宜性评价总指数 | 第41-42页 |
| 6.3 适宜性分区与演变 | 第42-45页 |
| 6.4 与水鸟监测数据变化的对比 | 第45-47页 |
| 7 结论与讨论 | 第47-50页 |
| 7.1 结论 | 第47页 |
| 7.2 讨论 | 第47-49页 |
| 7.3 展望 | 第49-5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0-55页 |
| 附录A | 第55-56页 |
| 附录B | 第56-61页 |
| 附录C | 第61-62页 |
| 附录D | 第62-63页 |
| 附录E | 第63-69页 |
| 附录F | 第69-72页 |
| 致谢 | 第72-73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73页 |
|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