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术语及缩略语表 | 第6-9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9-20页 |
1.1 农药概况及其危害 | 第9-11页 |
1.2 农药的光降解 | 第11-16页 |
1.2.1 农药光降解的基本原理 | 第11页 |
1.2.2 农药光降解的类型 | 第11-13页 |
1.2.3 农药在液相中的光降解 | 第13页 |
1.2.4 农药在液相中光降解的影响因素 | 第13-16页 |
1.2.4.1 光源及光强 | 第13-14页 |
1.2.4.2 溶液的pH | 第14页 |
1.2.4.3 不同的有机溶剂 | 第14页 |
1.2.4.4 光敏化剂、光淬灭剂 | 第14-15页 |
1.2.4.5 溶液的温度 | 第15页 |
1.2.4.6 农药的初始浓度 | 第15-16页 |
1.3 百菌清概述 | 第16-17页 |
1.4 百菌清光降解的研究现状 | 第17-19页 |
1.5 Fe(Ⅱ)、Fe(Ⅲ)在光降解方面的研究 | 第19-20页 |
2 引言 | 第20-21页 |
3 材料与方法 | 第21-28页 |
3.1 材料与试剂 | 第21页 |
3.2 仪器与设备 | 第21-22页 |
3.3 试验光源 | 第22页 |
3.4 百菌清及其可能代谢产物的检测方法 | 第22-24页 |
3.4.1 百菌清及其可能代谢产物的高效液相检测方法 | 第22-24页 |
3.4.2 百菌清可能代谢产物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 | 第24页 |
3.4.3 百菌清可能代谢产物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 | 第24页 |
3.5 水溶液中百菌清的光降解研究 | 第24-27页 |
3.5.1 混标储备液及工作溶液的配制 | 第24-25页 |
3.5.2 四种铁盐溶液的配制 | 第25页 |
3.5.3 百菌清及 4-羟基百菌清水溶液的配制 | 第25页 |
3.5.4 Mg(Ⅱ)、Cu(Ⅱ)、Zn(Ⅱ)、Fe(Ⅱ)、Fe(Ⅲ)对水溶液中百菌清光降解影响 | 第25页 |
3.5.5 不同初始浓度对百菌清光降解影响实验 | 第25页 |
3.5.6 Fe(Ⅱ)、Fe(Ⅲ)对水溶液中百菌清光降解影响实验 | 第25-26页 |
3.5.7 羟基自由基的捕获实验 | 第26页 |
3.5.8 Fe(Ⅱ)、Fe(Ⅲ)对水溶液中 4-羟基百菌清光降解影响实验 | 第26页 |
3.5.9 百菌清光解机理及光降解产物的探索实验 | 第26页 |
3.5.10 Fe(Ⅱ)、Fe(Ⅲ)与原花青素混合对水溶液中百菌清光降解影响实验 | 第26-27页 |
3.6 计算方法 | 第27-28页 |
3.6.1 光解率的计算 | 第27页 |
3.6.2 光敏化率的计算 | 第27页 |
3.6.3 半衰期的计算 | 第27页 |
3.6.4 标准偏差的计算 | 第27-28页 |
4 结果与分析 | 第28-51页 |
4.1 Mg(Ⅱ)、Cu(Ⅱ)、Zn(Ⅱ)、Fe(Ⅱ)、Fe(Ⅲ)对水溶液中百菌清光降解的影响 | 第28页 |
4.2 不同初始浓度对百菌清光降解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4.3 Fe(Ⅱ)、Fe(Ⅲ)对水溶液中百菌清光降解的影响 | 第29-33页 |
4.3.1 Fe(Ⅱ)对水溶液中百菌清光降解的影响 | 第29-31页 |
4.3.2 Fe(Ⅲ)对水溶液中百菌清光降解的影响 | 第31-33页 |
4.4 羟基自由基的捕获 | 第33-35页 |
4.5 Fe(Ⅱ)、Fe(Ⅲ)对 4-羟基百菌清产生量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4.6 Fe(Ⅱ)、Fe(Ⅲ)对水溶液中 4-羟基百菌清光降解的影响 | 第36-38页 |
4.7 百菌清光降解机理及光降解产物的探索 | 第38-47页 |
4.8 Fe(Ⅱ)、Fe(Ⅲ)与原花青素混合对水溶液中百菌清光降解的影响 | 第47-51页 |
4.8.1 Fe(Ⅱ)、Fe(Ⅲ)与原花青素混合对百菌清光降解的影响 | 第48页 |
4.8.2 Fe(Ⅱ)、Fe(Ⅲ)与原花青素混合对 2,4,5-氯间苯二腈产生量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4.8.3 Fe(Ⅱ)、Fe(Ⅲ)与原花青素混合对 2,5-二氯间苯二腈产生量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4.8.4 Fe(Ⅱ)、Fe(Ⅲ)与原花青素混合对 5-氯间苯二腈产生量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5 结论 | 第51-52页 |
6 讨论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