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9-15页 |
1.1 美好乡村的概述 | 第9-10页 |
1.1.1 美好乡村的由来 | 第9页 |
1.1.2 美好乡村发展目标 | 第9-10页 |
1.1.3 美好乡村建设的模式 | 第10页 |
1.1.4 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背景 | 第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0-15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0-11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5页 |
2 引言 | 第15-18页 |
2.1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5-16页 |
2.1.1 研究目的 | 第15页 |
2.1.2 研究意义 | 第15-16页 |
2.2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6-18页 |
2.2.1 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
2.2.2 研究方法 | 第16-18页 |
3 美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 | 第18-29页 |
3.1 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8-20页 |
3.1.1 乡村与美好乡村 | 第18页 |
3.1.2 景观与乡村景观 | 第18-19页 |
3.1.3 乡村景观规划 | 第19-20页 |
3.2 相关学科知识的运用 | 第20-21页 |
3.2.1 景观生态学 | 第20页 |
3.2.2 人类聚居环境学 | 第20-21页 |
3.2.3 区域景观规划 | 第21页 |
3.2.4 景观美学 | 第21页 |
3.3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 | 第21-23页 |
3.3.1 统筹规划 | 第21-22页 |
3.3.2 自然生态 | 第22页 |
3.3.3 低碳乡村 | 第22页 |
3.3.4 AVC理念 | 第22-23页 |
3.3.5 可持续发展理念 | 第23页 |
3.4 美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定位 | 第23-24页 |
3.4.1 定位依据 | 第24页 |
3.4.2 定位方法 | 第24页 |
3.5 美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体系构建 | 第24-27页 |
3.5.1 生态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| 第25-26页 |
3.5.2 生活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| 第26-27页 |
3.5.3 生产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| 第27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27-29页 |
4 案例分析——以凤阳县刘府镇赵庄美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| 第29-52页 |
4.1 赵庄美好乡村景观规划的背景 | 第29-31页 |
4.1.1 赵庄的自然地理概况 | 第29-30页 |
4.1.2 赵庄的经济发展概况 | 第30页 |
4.1.3 赵庄的文化历史概况 | 第30-31页 |
4.2 赵庄美好乡村景观规划的优势 | 第31-32页 |
4.2.1 地理区位优势 | 第31页 |
4.2.2 自然资源优势 | 第31页 |
4.2.3 人力资源优势 | 第31页 |
4.2.4 经济的支撑 | 第31-32页 |
4.2.5 政策的扶持 | 第32页 |
4.3 赵庄美好乡村景观规划的劣势 | 第32-33页 |
4.3.1 缺乏统一的的规划指导 | 第32-33页 |
4.3.2 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| 第33页 |
4.3.3 缺乏特色景观 | 第33页 |
4.4 美好乡村景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| 第33-34页 |
4.4.1 整体性原则 | 第33-34页 |
4.4.2 生态性原则 | 第34页 |
4.4.3 特色性原则 | 第34页 |
4.4.4 以人文本原则 | 第34页 |
4.5 赵庄美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| 第34-47页 |
4.5.1 赵庄美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总体布局 | 第34-37页 |
4.5.2 赵庄生态型美好乡村景观体系规划设计 | 第37-39页 |
4.5.3 赵庄生活型美好乡村景观体系规划设计 | 第39-46页 |
4.5.4 赵庄生产型美好乡村景观体系规划设计 | 第46-47页 |
4.6 赵庄美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实施效果 | 第47-50页 |
4.6.1 实施成果 | 第47-50页 |
4.6.2 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| 第50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50-52页 |
5 结论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
个人简介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