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.文献综述 | 第10-18页 |
1.1 植物抗病相关的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植物免疫系统 | 第11-13页 |
1.2.1 初级免疫反应 | 第11-12页 |
1.2.2 次级免疫反应 | 第12-13页 |
1.3 信号转导机制 | 第13-14页 |
1.3.1 激发子-受体学说 | 第13页 |
1.3.2 防卫假说 | 第13-14页 |
1.4 植物抗病反应中的应答分子 | 第14页 |
1.4.1 水杨酸在抗病反应中作用 | 第14页 |
1.4.2 乙烯在抗病反应中作用 | 第14页 |
1.4.3 茉莉酸在抗病反应中作用 | 第14页 |
1.5 Copines抗病相关基因的特点 | 第14-15页 |
1.6 相关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| 第15-18页 |
1.6.1 生物信息学的基本应用 | 第15-16页 |
1.6.2 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水稻技术 | 第16页 |
1.6.3 荧光定量PCR技术 | 第16-17页 |
1.6.4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| 第17-18页 |
2.引言 | 第18-21页 |
2.1 研究进展及意义 | 第18-20页 |
2.2 实验技术路线 | 第20-21页 |
3.材料和方法 | 第21-37页 |
3.1 实验材料 | 第21-22页 |
3.1.1 植物材料 | 第21页 |
3.1.2 载体和菌类 | 第21页 |
3.1.3 实验试剂及器材 | 第21-22页 |
3.2 培养基以及溶液的配置 | 第22页 |
3.2.1 大肠杆菌培养基 | 第22页 |
3.2.2 农杆菌培养基 | 第22页 |
3.2.3 细菌性条斑病培养基 | 第22页 |
3.2.4 水稻纹枯病PDA培养基 | 第22页 |
3.3 Zmcopine-3 基因的扩增 | 第22-28页 |
3.3.1 PCR引物设计 | 第22页 |
3.3.2 玉米叶片总RNA提取 | 第22-25页 |
3.3.3 ZmCPN3基因的PCR扩增 | 第25页 |
3.3.4 PCR产物切胶回收 | 第25-26页 |
3.3.5 连入p1301a克隆载体和转化扩繁 | 第26-27页 |
3.3.6 质粒的提取 | 第27页 |
3.3.7 重组质粒DNA的酶切验证和测序 | 第27-28页 |
3.4 ZmCPN3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28页 |
3.4.1 ZmCPN3蛋白组成分析 | 第28页 |
3.4.2 ZmCPN3蛋白结构域分析 | 第28页 |
3.4.3 ZmCPN3相关蛋白进化树分析 | 第28页 |
3.5 ZCPN3相关载体的构建 | 第28-30页 |
3.5.1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28-30页 |
3.5.2 p1302-ZmCPN3-GFP亚细胞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30页 |
3.6 ZmCPN3的亚细胞定位 | 第30页 |
3.7 转化EHA105农杆菌 | 第30-31页 |
3.7.1 制备感受态 | 第30-31页 |
3.7.2 转化 | 第31页 |
3.7.3 菌落PCR鉴定阳性克隆 | 第31页 |
3.8 水稻的遗传转化及具体操作步骤 | 第31-33页 |
3.9 水稻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| 第33-34页 |
3.9.1 提取水稻基因组(CTAB法) | 第33页 |
3.9.2 PCR检测潮霉素筛选标记 | 第33-34页 |
3.9.3 转基因植株ZmCPN3的荧光定量分析 | 第34页 |
3.10 转基因水稻的抗病性检测 | 第34-36页 |
3.10.1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接种鉴定 | 第34-35页 |
3.10.2 水稻纹枯病接种鉴定 | 第35页 |
3.10.3 自由态水杨酸的RP-HPLC测定 | 第35-36页 |
3.11 转基因水稻的抗旱性检测 | 第36-37页 |
4.结果与分析 | 第37-49页 |
4.1 玉米总RNA的提取及纯度检测 | 第37页 |
4.2 ZmCPN3的获得 | 第37-38页 |
4.3 ZmCPN3系统进化树及相关序列分析 | 第38-41页 |
4.4 酶切验证构建的载体 | 第41-42页 |
4.5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化 | 第42-43页 |
4.6 转基因植株检测 | 第43页 |
4.7 ZmCPN3的亚细胞定位 | 第43-44页 |
4.8 ZmCPN3的表达模式分析 | 第44-45页 |
4.9 自由态水杨酸的RP-HPLC测定 | 第45-47页 |
4.10 鉴定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性 | 第47页 |
4.11 鉴定水稻纹枯斑病抗性 | 第47-48页 |
4.12 鉴定水稻的抗旱特性 | 第48-49页 |
5.讨论 | 第49-51页 |
6.结论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8页 |
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