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夜视图像融合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 彩色夜视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4 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5-16页 |
1.5 论文的章节安排 | 第16-18页 |
第2章 夜视图像融合方法概述 | 第18-26页 |
2.1 基于非多尺度分解的图像融合方法 | 第18-20页 |
2.1.1 简单的图像融合方法 | 第18页 |
2.1.2 基于PCA的图像融合方法 | 第18-19页 |
2.1.3 基于HIS的图像融合方法 | 第19-20页 |
2.2 基于多分辨率分析的图像融合方法 | 第20-24页 |
2.2.1 基于Pyramid的图像融合方法 | 第20页 |
2.2.2 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融合方法 | 第20-21页 |
2.2.3 小波的分解与重构 | 第21-24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4-26页 |
第3章 夜视图像的彩色化算法概述 | 第26-34页 |
3.1 彩色空间基础知识 | 第26-31页 |
3.1.1 几种常见的彩色空间模型 | 第26-28页 |
3.1.2 不同彩色空间模型的转换 | 第28-31页 |
3.2 非交互式的夜视彩色方法 | 第31-33页 |
3.2.1 伪彩色的上色算法 | 第31-32页 |
3.2.2 基于彩色模型的彩色传递方法 | 第32-33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4章 改进的夜视图像彩色融合算法 | 第34-52页 |
4.1 基于NSCT的图像融合方案 | 第34-39页 |
4.1.1 NSCT变换的基本原理 | 第35-37页 |
4.1.2 低频子带融合策略 | 第37-38页 |
4.1.3 高频子带融合策略 | 第38-39页 |
4.2 图像融合效果评价 | 第39-43页 |
4.2.1 图像融合效果的客观评价 | 第39-41页 |
4.2.2 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| 第41-43页 |
4.3 基于NSCT-SF-PCNN的自适应融合方法 | 第43-46页 |
4.3.1 PCNN模型 | 第43-44页 |
4.3.2 改进的自适应图像融合算法 | 第44-46页 |
4.4 灰度融合图像的彩色化方案 | 第46-49页 |
4.4.1 彩色参考图像数据集的建立原则 | 第46-47页 |
4.4.2 lαβ彩色传递技术的最优l分量设计 | 第47页 |
4.4.3 基于YUV空间的快速彩色传递 | 第47-49页 |
4.5 序列图像的快速彩色融合方法 | 第49-51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5章 融合实验分析及系统实现 | 第52-64页 |
5.1 夜视可见光与红外图像融合实验 | 第52-59页 |
5.1.1 不同小波基的融合效果对比分析 | 第53-55页 |
5.1.2 融合效果对比分析 | 第55-59页 |
5.2 彩色融合方案的实验 | 第59-62页 |
5.3 彩色融合系统的实现 | 第62-63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结论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68页 |
致谢 | 第68-69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(含录用)的学术论文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