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海省绿梁山地区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及找矿靶区优选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3页 |
1.1 论文选题来源、目的、意义 | 第10页 |
1.2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| 第10-12页 |
1.3 选题研究现状、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| 第12-21页 |
1.3.1 化探研究现状 | 第12-18页 |
1.3.2 区内以往工作程度 | 第18-21页 |
1.4 研究内容、方法及取得成果 | 第21-23页 |
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23-37页 |
2.1 大地构造位置及划分及其特征 | 第24-25页 |
2.1.1 欧龙布鲁克微陆块 | 第24页 |
2.1.2 柴北缘缝合带 | 第24页 |
2.1.3 柴达木陆块 | 第24-25页 |
2.2 地层 | 第25-31页 |
2.2.1 古元古界达肯大坂(岩)群(Pt1D) | 第27-28页 |
2.2.2 中元古代鱼卡河岩群(Pt2Y) | 第28页 |
2.2.3 早古生代滩间山(岩)群(?OT) | 第28-29页 |
2.2.4 牦牛山组及阿木尼克组(Dm) | 第29页 |
2.2.5 石炭纪城墙沟组(Ccq) | 第29-30页 |
2.2.6 新近纪 | 第30页 |
2.2.7 第四系 | 第30-31页 |
2.3 岩浆活动 | 第31-32页 |
2.4 变质作用 | 第32页 |
2.5 区域矿产 | 第32-37页 |
第3章 研究区化探数据处理 | 第37-43页 |
3.1 化探数据源 | 第37页 |
3.2 数据结构、元素丰度及富集系数 | 第37-38页 |
3.3 元素变异系数 | 第38页 |
3.4 元素的共生组合特征 | 第38-41页 |
3.5 测区内化探数据处理存在的问题 | 第41-43页 |
3.5.1“弱小”异常的识别评价问题 | 第41-42页 |
3.5.2 沙漠化景观地质条件下化探数据处理问题 | 第42-43页 |
第4章 传统方法的化探异常识别 | 第43-47页 |
4.1 方法原理 | 第43页 |
4.2 异常下限的确定 | 第43-44页 |
4.3 处理结果及效果分析 | 第44-47页 |
第5章 “地质内涵法”的化探异常识别 | 第47-52页 |
5.1 方法原理 | 第47-48页 |
5.2“成矿类型”异常图 | 第48-50页 |
5.3“元素复杂”程度图 | 第50-52页 |
第6章 找矿标志和靶区优选 | 第52-66页 |
6.1 找矿标志 | 第52-54页 |
6.1.1 铜矿化找矿标志 | 第52-53页 |
6.1.2 铅锌(银)矿找矿标志 | 第53页 |
6.1.3 金矿化 | 第53-54页 |
6.2 靶区预测 | 第54-61页 |
6.2.1 成矿远景区 | 第55-56页 |
6.2.2 找矿靶区 | 第56-61页 |
6.3 靶区验证 | 第61-66页 |
结论 | 第66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2页 |
附录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