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地质学论文--岩石学论文--岩石分类论文--变质岩论文

都兰地区高压麻粒岩单元的构造热历史:对柴北缘古生代碰撞造山作用的启示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一章 引言第12-22页
    1.1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12-15页
    1.2 研究现状第15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内外高压麻粒岩的研究现状第15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柴北缘高压麻粒岩研究现状第19-20页
    1.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0页
    1.4 实验设计及技术路线第20-21页
    1.5 主要工作量第21-22页
第二章 地质背景第22-31页
    2.1 区域地质背景第22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阿拉善地块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北祁连俯冲-增生杂岩带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祁连地块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柴北缘俯冲-碰撞杂岩带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柴达木地块第25-26页
    2.2 柴北缘高压-超高压变质带地质背景第26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鱼卡-落凤坡榴辉岩-片麻岩单元(YLU)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绿梁山石榴橄榄岩-高压麻粒岩单元(LLU)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锡铁山榴辉岩-片麻岩单元(XTU)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都兰榴辉岩-片麻岩单元(DLU)第29-31页
第三章 高压麻粒岩单元的野外关系及岩石组合第31-40页
    3.1 高压麻粒岩第33-36页
    3.2 高压麻粒岩的围岩第36-40页
第四章 高压麻粒岩及其围岩的岩相学特征和变质作用阶段划分第40-59页
    4.1 岩相学特征第40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基性高压麻粒岩第40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长英质高压麻粒岩(浅色体)第47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围岩副片麻岩第51-53页
    4.2 变质阶段划分第53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进变质角闪岩相阶段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峰期高压麻粒岩相变质阶段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初始退变质阶段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绿片岩相退变质阶段第57-59页
第五章 高压麻粒岩的矿物化学及变质温压条件估算第59-81页
    5.1 矿物化学特征第59-67页
    5.2 温压条件估算第67-69页
    附图表第69-81页
第六章 高压麻粒岩及其相关岩石的年代学研究第81-135页
    6.1 实验方法第81-8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锆石U-Pb定年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角闪石的~(39)Ar-~(40)Ar定年第82-8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锆石Hf同位素分析方法第84页
    6.2 高压麻粒岩的锆石U-Pb定年第84-9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基性高压麻粒岩锆石U-Pb定年第84-8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长英质高压麻粒岩(浅色体)锆石U-Pb定年第86-90页
    6.3 副片麻岩(片岩)锆石U-Pb定年结果第90-92页
    6.4 英云闪长岩锆石U-Pb定年结果第92-96页
    6.5 花岗岩锆石U-Pb定年结果第96-97页
    6.6 基性高压麻粒岩Ar-Ar定年第97-98页
    6.7 锆石Hf同位素结果第98-101页
    6.8 讨论第101-103页
        6.8.1 锆石U-Pb年代学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6.8.2 锆石Lu-Hf同位素第102-103页
    6.9 本章小结第103-105页
    附表第105-135页
第七章 高压麻粒岩及相关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第135-155页
    7.1 分析方法第135页
    7.2 主量、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第135-144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基性高压麻粒岩第135-136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长英质高压麻粒岩(浅色体)第136-140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围岩副片麻岩第140-141页
        7.2.4 英云闪长岩第141-143页
        7.2.5 花岗岩第143-144页
    7.3 Sm-Nd同位素特征第144页
    7.4 构造环境探讨第144-147页
    7.5 本章小结第147-149页
    附表第149-155页
第八章 讨论:高压麻粒岩及相关岩石对柴北缘古生代碰撞造山作用的启示第155-164页
    8.1 高压麻粒岩P-T轨迹第155-158页
    8.2 高压麻粒岩与超高压榴辉岩的关系第158-160页
    8.3 基性高压麻粒岩与埃达克质岩石(长英质高压麻粒岩和英云闪长岩)的关系第160-162页
    8.4 深俯冲及碰撞造山历史第162-164页
第九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第164-167页
致谢第167-169页
References第169-189页
附录第189-190页
个人简介第190-191页

论文共19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多公众平台异构消息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
下一篇:基于Android平台的游戏开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