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7页 |
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6-27页 |
1.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6-22页 |
1.1.1 全球气候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 | 第16-19页 |
1.1.2 中国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和路线 | 第19-21页 |
1.1.3 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排放现状 | 第21-22页 |
1.2 燃煤电厂碳排放控制的主要途径 | 第22-24页 |
1.2.1 燃煤电厂CO_2排放控制技术 | 第22-23页 |
1.2.2 化学吸收法燃烧后二氧化碳捕集技术 | 第23-24页 |
1.3 论文选题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4-27页 |
1.3.1 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思路 | 第24-25页 |
1.3.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5-27页 |
第2章 化学吸收法捕集燃煤烟气中CO_2技术进展 | 第27-51页 |
2.1 前言 | 第27页 |
2.2 吸收剂研究进展 | 第27-39页 |
2.2.1 化学吸收过程中常见吸收剂种类及其优缺点 | 第28-31页 |
2.2.2 吸收剂研究的主要方法 | 第31-34页 |
2.2.3 氨水吸收剂的研究进展 | 第34-39页 |
2.2.4 氨水法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存在的难题和挑战 | 第39页 |
2.3 系统流程优化整合的研究进展 | 第39-49页 |
2.3.1 吸收系统的流程优化 | 第40-41页 |
2.3.2 再生系统的流程优化 | 第41-44页 |
2.3.3 分配流工艺优化 | 第44-46页 |
2.3.4 系统热整合 | 第46-49页 |
2.3.5 系统流程优化整合的难点和挑战 | 第49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9-51页 |
第3章 基于氨水的混合吸收剂开发和研究 | 第51-79页 |
3.1 引言 | 第51-52页 |
3.2 传质机理 | 第52-54页 |
3.3 实验系统和材料 | 第54-60页 |
3.3.1 湿壁塔实验装置 | 第54-56页 |
3.3.2 材料和试剂 | 第56页 |
3.3.3 实验方法 | 第56-60页 |
3.4 研究结果及讨论 | 第60-72页 |
3.4.1 湿壁塔结果可靠性验证 | 第60-61页 |
3.4.2 基于氨水吸收剂的添加剂筛选实验 | 第61-64页 |
3.4.3 氨水吸收剂添加哌嗪及其衍生物添加剂的研究结果及讨论 | 第64-67页 |
3.4.4 氨水和肌氨酸钠混合吸收剂研究结果 | 第67-72页 |
3.5 氨水+肌氨酸钠混合吸收剂的中试实验及测试 | 第72-75页 |
3.5.1 浙江大学CO_2试验平台介绍 | 第73页 |
3.5.2 实验准备 | 第73-75页 |
3.6 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75-77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77-79页 |
第4章 单一和混合吸收剂在溶液中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| 第79-109页 |
4.1 引言 | 第79-81页 |
4.2 实验系统、材料和方法 | 第81-83页 |
4.2.1 快速动力学停流实验装置 | 第81-82页 |
4.2.2 核磁共振实验仪器 | 第82-83页 |
4.2.3 材料和试剂 | 第83页 |
4.3 肌氨酸盐吸收剂与CO_2(aq)反应动力学实验和模型研究 | 第83-98页 |
4.3.1 反应模型的建立和数据拟合方法 | 第84-86页 |
4.3.2 实验方法和工况 | 第86-88页 |
4.3.3 实验结果和分析 | 第88-98页 |
4.4 氨水吸收剂与CO_2(aq)反应动力学实验和模型研究 | 第98-102页 |
4.4.1 NH_3-CO_2-H_2O体系的反应模型 | 第99-100页 |
4.4.2 实验方法和工况 | 第100-101页 |
4.4.3 实验结果和分析 | 第101-102页 |
4.5 NH_3/SAR-混合吸收剂液相反应机理的实验和模型研究 | 第102-108页 |
4.5.1 SAR--NH_3-CO_2-H_2O体系的反应模型的建立 | 第103页 |
4.5.2 实验方法和实验工况 | 第103-104页 |
4.5.3 实验结果 | 第104-106页 |
4.5.4 SAR~-/NH_3混合吸收剂与CO_2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与讨论 | 第106-108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108-109页 |
第5章 高压传质机理和氨逃逸的控制研究 | 第109-127页 |
5.1 引言 | 第109-110页 |
5.2 氨逃逸控制和高压传质机理研究 | 第110-122页 |
5.2.1 气相传质和氨逃逸理论 | 第110-111页 |
5.2.2 实验系统和材料 | 第111-112页 |
5.2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112-122页 |
5.3 稀氨水溶液中氨的膜减压分离研究 | 第122-125页 |
5.3.1 实验系统和材料 | 第122-124页 |
5.3.2 实验结果和讨论 | 第124-125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25-127页 |
第6章 新型低能耗直接蒸汽再生工艺的实验和模拟研究 | 第127-157页 |
6.1 引言 | 第127-128页 |
6.2 实验系统、工况和数据分析方法 | 第128-132页 |
6.2.1 实验系统和方法 | 第128-130页 |
6.2.2 实验工况 | 第130-131页 |
6.2.3 数据分析方法 | 第131-132页 |
6.3 实验结果及讨论 | 第132-146页 |
6.3.1 直接蒸汽再生模式和常规再生模式的对比实验 | 第132-138页 |
6.3.2 直接蒸汽再生工艺的影响因素研究 | 第138-142页 |
6.3.3 取样分析结果 | 第142-144页 |
6.3.4 直接蒸汽再生工艺的改进 | 第144-146页 |
6.4 基于Aspen Plus的直接蒸汽再生工艺流程模拟及优化 | 第146-154页 |
6.4.1 模型的建立 | 第146-148页 |
6.4.2 结果及分析 | 第148-154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154-157页 |
第7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| 第157-161页 |
7.1 主要研究成果 | 第157-159页 |
7.2 本文创新点 | 第159-160页 |
7.3 未来工作展望 | 第160-1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1-181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81-1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