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专用术语注释表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5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3页 |
1.2 刺激响应型磷光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| 第13-47页 |
1.2.1 定义和分类 | 第13-14页 |
1.2.2 力致响应型的磷光变色材料 | 第14-27页 |
1.2.3 气致或溶致响应型的磷光变色材料 | 第27-38页 |
1.2.4 热致响应型的磷光变色材料 | 第38-44页 |
1.2.5 电致响应型的磷光变色材料 | 第44-45页 |
1.2.6 刺激响应型磷光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应用 | 第45-47页 |
1.3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6页 |
第二章 含不同抗衡离子的离子型铱配合物的设计、光物理性质调控及其电致磷光变色 | 第56-74页 |
2.1 引言 | 第56-57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57-61页 |
2.2.1 实验药品及试剂 | 第57-58页 |
2.2.2 配体的合成及表征 | 第58-59页 |
2.2.3 铱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| 第59-60页 |
2.2.4 实验仪器 | 第60-61页 |
2.2.5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测定 | 第61页 |
2.2.6 酸/碱滴定实验 | 第61页 |
2.2.7 理论计算 | 第61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61-71页 |
2.3.1 合成和表征 | 第61-63页 |
2.3.2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| 第63-64页 |
2.3.3 配合物的发光性质 | 第64-66页 |
2.3.4 配合物的酸/碱滴定 | 第66-67页 |
2.3.5 理论计算 | 第67-68页 |
2.3.6 配合物的电致磷光变色 | 第68-69页 |
2.3.7 由配合物制备的信息存储器件及其安全保护 | 第69-71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4页 |
第三章 羟基功能化离子型铱配合物的设计、合成及其电致磷光变色 | 第74-98页 |
3.1 引言 | 第74-75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75-79页 |
3.2.1 实验药品及试剂 | 第75页 |
3.2.2 配体的合成及表征 | 第75-76页 |
3.2.3 铱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| 第76-77页 |
3.2.4 实验仪器 | 第77-78页 |
3.2.5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测定 | 第78页 |
3.2.6 酸/碱滴定实验 | 第78页 |
3.2.7 理论计算 | 第78-79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79-95页 |
3.3.1 合成和表征 | 第79-80页 |
3.3.2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| 第80-81页 |
3.3.3 配合物的吸收光谱性质 | 第81-82页 |
3.3.4 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| 第82-83页 |
3.3.5 浓度依赖的磷光性质 | 第83-85页 |
3.3.6 酸/碱依赖的磷光性能 | 第85-90页 |
3.3.7 理论计算 | 第90页 |
3.3.8 铱配合物的电致磷光变色 | 第90-93页 |
3.3.9 安全保护功能的信息存储器件 | 第93-95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95-9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6-98页 |
第四章 中性铱配合物的设计、合成及外加离子辅助的电致磷光变色 | 第98-112页 |
4.1 引言 | 第98-99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99-102页 |
4.2.1 实验药品及试剂 | 第99页 |
4.2.2 配体的合成及表征 | 第99-100页 |
4.2.3 铱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| 第100-101页 |
4.2.4 实验仪器 | 第101-102页 |
4.2.5 理论计算 | 第102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102-109页 |
4.3.1 合成和表征 | 第102-103页 |
4.3.2 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质 | 第103-105页 |
4.3.3 外加离子辅助的电致磷光变色 | 第105-109页 |
4.3.4 理论计算 | 第109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109-11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0-112页 |
第五章 芳基硼功能化铱配合物的设计、合成及其分子开关的构建 | 第112-128页 |
5.1 引言 | 第112-113页 |
5.2 实验部分 | 第113-116页 |
5.2.1 实验药品及试剂 | 第113页 |
5.2.2 配体的合成及表征 | 第113-114页 |
5.2.3 铱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| 第114-115页 |
5.2.4 实验仪器 | 第115页 |
5.2.5 配合物的氟离子滴定实验 | 第115-116页 |
5.2.6 理论计算 | 第116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116-125页 |
5.3.1 合成和表征 | 第116-118页 |
5.3.2 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质 | 第118-119页 |
5.3.3 加入氟离子后配合物的紫外-可见吸收光谱的变化 | 第119-120页 |
5.3.4 加入氟离子后配合物的磷光光谱的变化 | 第120页 |
5.3.5 理论计算 | 第120-122页 |
5.3.6 由铱配合物构建的分子开关 | 第122-125页 |
5.3.7 由铱配合物构筑的逻辑门 | 第125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2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5-128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28-132页 |
6.1 论文主要结论 | 第128-131页 |
6.2 工作展望 | 第131-132页 |
附录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| 第132-134页 |
附录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134-135页 |
附录3部分化合物的1H NMR和质谱图 | 第135-142页 |
致谢 | 第1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