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2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2-19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2-16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12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12-13页 |
·金融生态的现有研究 | 第13-16页 |
·金融生态系统与环境的研究 | 第13-15页 |
·金融生态的运作机制及相关金融主体的研究 | 第15页 |
·金融生态研究的总结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6页 |
·研究重点与范围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方法与创新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相关的概念与理论 | 第19-33页 |
·传统金融理论的核心思想 | 第19-24页 |
·信用媒介思想 | 第19页 |
·信用创造思想 | 第19-20页 |
·金融功能理论 | 第20页 |
·金融结构理论 | 第20-22页 |
·金融系统差异的比较研究 | 第22页 |
·金融中介理论 | 第22-23页 |
·传统金融理论的局限性 | 第23-24页 |
·金融生态的概念与理论 | 第24-30页 |
·经济学向生态学借鉴的学术传统 | 第24页 |
·金融生态的主要概念 | 第24-29页 |
·货币与信用的界定 | 第25页 |
·金融生态系统 | 第25-26页 |
·货币流动和信用循环 | 第26-28页 |
·金融生态演化 | 第28页 |
·金融生态选择机制:竞争行为与生态协同 | 第28页 |
·金融生态链与生态位 | 第28-29页 |
·理论假设 | 第29-30页 |
·货币非中性 | 第29页 |
·金融生态主体的行为有限理性 | 第29页 |
·竞争行为和调节机制决定了金融生态的结构秩序 | 第29页 |
·金融生态主体的行为自利最大化假设 | 第29-30页 |
·金融生态系统基于历史演变和环境差别的特异性 | 第30页 |
·制度分析的方法 | 第30-33页 |
·制度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 | 第30-31页 |
·雅诺什·科尔奈的制度范式 | 第30-31页 |
·道格拉斯·诺思的制度分析结构 | 第31页 |
·制度分析的重点关注对象 | 第31页 |
·金融生态演化中的制度性关键问题 | 第31-33页 |
·金融生态的“产权”与“交易费用”问题 | 第31-32页 |
·金融生态中的“路径依赖”与“变革”问题 | 第32-33页 |
第3章 美国金融生态系统的制度分析 | 第33-51页 |
·基于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美国金融生态演化 | 第34-37页 |
·政治和法律环境中的金融生态演化 | 第34页 |
·经济秩序的演化:经济自由主义的创新激励 | 第34-36页 |
·投资银行的独立与发展 | 第34-35页 |
·竞争性金融市场的飞速发展:商品化金融的产生与发展 | 第35页 |
·“藏富于民”政策:固定缴费计划的推广 | 第35-36页 |
·信用评级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| 第36页 |
·个人主义与“美国梦” | 第36-37页 |
·“美国梦”的内涵:充分的个人激励 | 第36页 |
·“美国梦”的演变:非理性消费行为 | 第36-37页 |
·充分挖掘居民消费和国外借债能力的金融创新模式 | 第37-43页 |
·美国居民消费的信心和预期 | 第37-38页 |
·对美国实力的信心 | 第37-38页 |
·美国居民的消费预期:“太阳升起,消费者就开始购物” | 第38页 |
·美国金融生态位及其金融主体竞争行为 | 第38-42页 |
·初级金融生态位:居民与企业 | 第39页 |
·商业银行和储蓄信贷机构的竞争行为:广泛吸收信贷客户 | 第39-40页 |
·投资银行:资产证券化的创新机制 | 第40页 |
·保险公司:市场上最后的债务人 | 第40页 |
·美国政府:金融生态链上的“最后贷款人” | 第40-42页 |
·美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模式 | 第42-43页 |
·美国“债务”型金融生态系统的路径依赖与维持 | 第43-49页 |
·路径依赖表现形式 | 第43-47页 |
·实业企业发展萎缩,金融资产过度膨胀 | 第43-44页 |
·美国金融危机:居民消费过度,储蓄减少,收入疲软 | 第44-46页 |
·美国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:美元债务膨胀,国外产品与资本流入 | 第46-47页 |
·美国金融生态系统的调整与维持 | 第47-49页 |
·美国金融危机的调整策略:促进就业,回复消费能力 | 第47-48页 |
·跨国公司主导的美国经济全球扩张 | 第48-49页 |
·美国国际政治的强势地位 | 第49页 |
·美国金融生态系统的总结与借鉴 | 第49-51页 |
·美国金融生态的社会制度基础:“第三方”的完善 | 第49-50页 |
·美国金融生态的根本驱动力量:经济扩张与政治强势 | 第50-51页 |
第4章 中国金融生态系统的制度分析 | 第51-77页 |
·政府主导的“自上而下”体制改革思维 | 第51-54页 |
·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:以稳定为前提的“积累”性的改革 | 第51-52页 |
·金融监管的系统性完善 | 第52-53页 |
·“集资于国”与“散资于民” | 第53-54页 |
·中国金融生态系统的历史与现状 | 第54-63页 |
·中国改革开放的“渐进式”金融体制改革 | 第54-57页 |
·1979 - 1983 年:建立分工明确的专业银行体系 | 第54-55页 |
·1984 - 1996 年:金融调控体系与商业银行体系的逐步建立 | 第55-56页 |
·1997 - 2001 年:外资银行介入,中国商业银行业经历振动 | 第56页 |
·2002 年至今:现代商业银行体制的完善过程 | 第56-57页 |
·中国金融生态的演化路径:放松管制与业务扩张 | 第57页 |
·当前中国商业银行金融生态位状态:以国有企业为核心 | 第57-60页 |
·国有商业银行:国有企业的主要支持者 | 第58页 |
·全国商业银行:对国有企业客户争夺的主要力量 | 第58-59页 |
·城市商业银行:“市民银行”定位不明 | 第59页 |
·城市信用社、农村信用社(农信社):面向小资本市场 | 第59-60页 |
·中国金融生态系统的制度基础 | 第60-63页 |
·对于财政投资的依赖:贷款积聚,风险集中 | 第60-61页 |
·对于出口增长的依赖:低附加值的出口加工 | 第61-62页 |
·社会体制改革的局部滞后:高储蓄率与内需不足 | 第62-63页 |
·中国金融生态系统“集体主义”的路径依赖 | 第63-69页 |
·中国商业银行国内发展的路径依赖 | 第63-67页 |
·“双缺口”问题持续,对外资的依赖性问题依然存在 | 第63-65页 |
·投资产出效率较低,产业整体缺乏创新能力 | 第65-66页 |
·中小企业融资难,民间金融兴起 | 第66-67页 |
·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发展的路径依赖 | 第67-69页 |
·国内企业技术创新不足,产业升级受限 | 第68页 |
·对外投资扩张程度不高,国际信用规模有限 | 第68-69页 |
·中国金融生态变革与中国商业银行竞争策略 | 第69-77页 |
·社会保障的完善与消费金融服务的创新 | 第70-71页 |
·完善社会保障体系,提高居民消费的信心与预期 | 第70页 |
·中国商业银行的消费金融服务创新 | 第70-71页 |
·产业优化升级与产业金融服务创新 | 第71-73页 |
·立足国内市场,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| 第71-72页 |
·中国商业银行的产业金融服务创新 | 第72-73页 |
·高新技术发展与技术金融创新 | 第73-75页 |
·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潜力 | 第73-74页 |
·“世界市场”与中国商业银行的技术金融服务创新 | 第74-75页 |
·国际政治地位与国际金融营销 | 第75页 |
·中国国际政治地位的提高 | 第75页 |
·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金融营销 | 第75页 |
·中国对外投资扩张与国际金融服务创新 | 第75-77页 |
·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扩张 | 第76页 |
·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金融服务创新 | 第76-77页 |
第5章 结论 | 第77-91页 |
·研究总结与对策 | 第77-79页 |
·研究不足 | 第79页 |
·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| 第79-81页 |
致谢 | 第81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88页 |
简历 | 第88-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