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--企业经济论文--各种企业经济论文--联合企业经济论文--高新技术企业论文

我国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结构模式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1 绪论第16-31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、目的及意义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目的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研究意义第18-20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20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高新区创新能力研究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高新区创新系统研究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高新区发展评价研究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研究现状评析第26-27页
    1.3 研究方法、技术路线及主要内容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方法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技术路线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主要内容第29-31页
2 我国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解构四维理论模型第31-60页
    2.1 相关概念界定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国家高新区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第32-34页
    2.2 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第34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路径与实现机制第34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国家高新区创新体系结构及其运行机理第44-53页
    2.3 模型构建第53-5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国家创新能力理论模型借鉴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解构的四个维度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解构四维理论模型解析第57-58页
    2.4 小结第58-60页
3 我国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第60-83页
    3.1 评价指标体系第60-6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现有借鉴第60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指标体系设计第65-69页
    3.2 评价方案第69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评价方法第69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样本选取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指标体系检验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指标赋权第73-74页
    3.3 评价结果第74-8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综合创新能力评价结果第75-7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分项创新能力评价结果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区域分布情况第79-81页
    3.4 小结第81-83页
4 我国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结构模式第83-104页
    4.1 结构模式类型划分第83-8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典型性原则与典型模式第83-8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类比跟随原则与非典型高新区跟随模式第87页
    4.2 三种典型模式比较第87-9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区域分布特点比较第8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能力结构特点比较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综合能力比较第89-90页
    4.3 三种典型模式形成路径与形成条件第90-10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组织协调型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形成路径与形成条件第90-9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环境支撑型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形成路径与形成条件第95-9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产业驱动型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形成路径与形成条件第99-102页
    4.4 小结第102-104页
5 我国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提升对策第104-125页
    5.1 组织协调型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提升对策第104-11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潜在优势第104-10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制约因素第105-10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对策建议第108-113页
    5.2 环境支撑型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提升对策第113-11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潜在优势第113-11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制约因素第114-11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对策建议第116-119页
    5.3 产业驱动型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提升对策第119-12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潜在优势第119-12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制约因素第120-12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对策建议第121-124页
    5.4 小结第124-125页
6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25-130页
    6.1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125-127页
    6.2 主要创新点第127-128页
    6.3 研究局限与展望第128-130页
参考文献第130-136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36-137页
致谢第137-138页
作者简介第138页

论文共13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评价研究
下一篇:民营企业适应力及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