磨溪气田天然气集输管线积液规律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7-12页 |
1.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7-8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8-11页 |
1.2.1 气液两相流现状 | 第8-9页 |
1.2.2 气液两相流流型现状 | 第9-10页 |
1.2.3 起伏管内两相流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11页 |
1.4 研究目标 | 第11-12页 |
第2章 管线积液分析 | 第12-24页 |
2.1 流型的影响因素 | 第12-20页 |
2.1.1 气相、液相流速对流型的影响 | 第12-13页 |
2.1.2 流体介质的物理性质对流型的影响 | 第13-16页 |
2.1.3 管路倾角对流型的影响 | 第16-18页 |
2.1.4 管径对流型的影响 | 第18-19页 |
2.1.5 流型影响规律总结 | 第19-20页 |
2.2 积液形成的机理 | 第20-24页 |
2.2.1 影响积液形成的因素 | 第20-22页 |
2.2.2 流体受力分析 | 第22-24页 |
第3章 流体动力学理论 | 第24-33页 |
3.1 CFD物理模型 | 第24-26页 |
3.1.1 质量守恒方程 | 第24-25页 |
3.1.2 动量守恒方程 | 第25-26页 |
3.1.3 能量守恒方程 | 第26页 |
3.2 标准湍流模型 | 第26-27页 |
3.3 VOF模型 | 第27-30页 |
3.4 壁面函数 | 第30-33页 |
第4章 物性参数与几何模型 | 第33-40页 |
4.1 物性参数 | 第33-37页 |
4.1.1 天然气的密度 | 第33-36页 |
4.1.2 天然气的黏度 | 第36页 |
4.1.3 天然气的定压摩尔热容 | 第36页 |
4.1.4 物性参数的确定 | 第36-37页 |
4.2 压降计算 | 第37-38页 |
4.2.1 压降计算公式 | 第37-38页 |
4.2.2 压降的计算 | 第38页 |
4.3 几何模型 | 第38-40页 |
4.3.1 起伏管路的简化原则 | 第39页 |
4.3.2 起伏管路的简化模型确定 | 第39-40页 |
第5章 典型起伏管线模拟 | 第40-62页 |
5.1 物理模型与网格 | 第40-41页 |
5.1.1 物理模型 | 第40页 |
5.1.2 模型网格 | 第40-41页 |
5.1.3 模型定解条件 | 第41页 |
5.2 数值模拟结果 | 第41-61页 |
5.2.1 管线内流型分类 | 第41-46页 |
5.2.2 管线管径对流型的影响 | 第46-50页 |
5.2.3 管线倾角对流型的影响 | 第50-53页 |
5.2.4 入口含液率对流型的影响 | 第53-56页 |
5.2.5 入口流量对流型的影响 | 第56-58页 |
5.2.6 各工况下的流型图 | 第58-61页 |
5.3 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6章 实际起伏管线算例 | 第62-70页 |
6.1 管线实际情况 | 第62页 |
6.2 物理模型与网格 | 第62-63页 |
6.2.1 物理模型 | 第62页 |
6.2.2 模型网格 | 第62-63页 |
6.2.3 模型定解条件 | 第63页 |
6.3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| 第63-69页 |
6.3.1 含液率为1%时 | 第64-66页 |
6.3.2 含液率为10%时 | 第66-69页 |
6.4 小结 | 第69-70页 |
第7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70-72页 |
7.1 结论 | 第70-71页 |
7.2 建议 | 第71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