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植物保护论文--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薯类作物病虫害论文--木薯(树薯)病虫害论文

木薯疫霉根腐病病原鉴定及其侵染抗感种质后差异基因表达分析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上篇 文献综述第11-24页
    1. 木薯及其产业发展现状第11-12页
    2. 国内外木薯主要病害第12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 细菌性枯萎病(Bacterial blight disease)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2.2 木薯褐斑病(Cassava brown leaf spot)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2.3 木薯炭疽病(Cassava Anthracnose)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2.4 木薯白点病(White leaf spot)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2.5 双生病毒花叶病(Cassava mosaic disease)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2.6 白粉病(Cassava ash disease)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2.7 环斑病(Concentic-ring leaf spot)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2.8 徒长病(Superelongation Disease)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2.9 细菌性茎腐病(Bacterial stem rot)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2.10 褐条病(Cassava brown streak disease)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1 丛枝病(Cassava witches broom)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2 蛙皮病(Cassava frog disease)第16-17页
    3. 木薯根腐病研究进展第17-21页
        3.1 软腐病(Cassava soft root rot)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 疫霉根腐病(Phytophthora root rot)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 木薯白螺纹病(White thread disease)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3 木薯菌核根腐病(Scleroium root rot)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4 匐灿球赤壳菌(Sphaerostilbe repens B.et Br.)引起的根腐病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5 镰刀菌(Fusarium spp.)引起的根腐病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3.2 木薯干腐病(Cassava dry root rot)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 木薯栗褐暗孔菌(Phaeolus manihotis)引起的根腐病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 蜜环菌属(Armillaria spp.)引起的根腐病第21页
    4. AFLP技术在植物抗病机理方面的研究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4.1 以基因组DNA为基础的差异显示技术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4.2 以mRNA为基础的转录水平差异显示技术第22-23页
    5.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第23-24页
下篇 研究内容第24-55页
    1. 材料与方法第24-36页
        1.1 实验材料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 供试的植物材料与细菌菌株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 培养基与试剂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3 主要设备与仪器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1.2 实验方法第25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内木薯根腐病病情调查与病样采集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1 国内木薯根腐病调查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2 病样采集与保存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 木薯疫霉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1 病原菌分离与纯化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2 致病性测定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3 形态学鉴定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4 基础生物学特性测定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5 病原菌rDNA-ITS序列分析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 国内木薯主要种质对疫霉根腐病抗病性评价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.1 供试菌株及植物材料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.2 主要种质对疫霉根腐病的抗病性评价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4 木薯疫霉根腐病菌室内防治药剂筛选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4.1 供试药剂和浓度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4.2 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5 木薯抗感种质受根腐病菌侵染前后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第30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5.1 受疫霉根腐病菌侵染前后的木薯抗感种质总RNA提取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5.2 cDNA合成、限制性酶切及接头连接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5.3 预扩增及选择性扩增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5.4 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5.5 差异表达基因片段的克隆与序列分析第35-36页
    2. 结果分析第36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1 国内木薯根腐病的发生与为害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 国内木薯疫霉根腐病病原分离与鉴定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 致病性测定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 形态学特征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 基础生物学特性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5 rDNA-ITS序列分析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 国内木薯主要种质对疫霉根腐病抗病性评价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4 木薯疫霉根腐病菌室内防治药剂筛选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5 木薯抗感种质受疫霉根腐病菌侵染前后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第41-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.1 根腐病菌侵染处理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.2 RNA提取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.3 cDNA-AFLP分析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.3.1 cDNA合成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.3.2 预扩增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.3.3 选择性扩增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.4 差异片段的二次扩增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.5 差异表达基因的同源性及功能分析第44-50页
    3. 讨论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1 木薯根腐病的发生与为害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 木薯根腐病病原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3 木薯主要种质对疫霉根腐病抗病性水平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4 木薯抗感种质受根腐病菌侵染前后的差异表达基因第52-53页
    4. 结论第53-55页
参考文献第55-60页
附图第60-62页
附录一 其他试剂第62-63页
附录二 主要设备与仪器第63-64页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第64-65页
致谢第65页

论文共6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马鲛鱼鱼肉水解物中ACE抑制肽的分离纯化及其分子结构的鉴定
下一篇:转bar基因水稻与普通野生稻杂交后代在海南自然条件下的适合度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