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36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2 RFID系统结构 | 第14-16页 |
1.3 RFID技术标准 | 第16-17页 |
1.4 RFID防碰撞算法研究现状 | 第17-24页 |
1.4.1 ALOHA类防碰撞算法 | 第18-21页 |
1.4.2 树形防碰撞算法 | 第21-22页 |
1.4.3 混合型防碰撞算法 | 第22-24页 |
1.5 RFID安全机制研究现状 | 第24-33页 |
1.5.1 RFID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 | 第24-27页 |
1.5.2 物理安全防护机制 | 第27-28页 |
1.5.3 安全协议类安全防护机制 | 第28-33页 |
1.6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| 第33-36页 |
第二章 基于位图构建的RFID自适应N树防碰撞算法研究 | 第36-56页 |
2.1 引言 | 第36页 |
2.2 相关工作 | 第36-38页 |
2.2.1 RFID系统传输模型 | 第36-37页 |
2.2.2 CT算法 | 第37-38页 |
2.3 单帧及多帧位图自适应N树防碰撞算法设计 | 第38-44页 |
2.3.1 极大似然位跟踪标签数估算法 | 第38-39页 |
2.3.2 单帧及多帧位图自适应N树防碰撞算法 | 第39-43页 |
2.3.3 算法执行流程示例 | 第43-44页 |
2.4 算法性能理论分析 | 第44-51页 |
2.4.1 极大似然标签数估算法Q值推导 | 第44-46页 |
2.4.2 单帧及多帧位图自适应N树防碰撞算法性能理论分析 | 第46-51页 |
2.5 仿真实验及分析 | 第51-54页 |
2.5.1 估算误差对识别效率的影响 | 第51页 |
2.5.2 算法性能仿真分析 | 第51-54页 |
2.6 计算复杂性及应用讨论 | 第54-55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三章 特定应用环境下自适应型分组N叉树RFID防碰撞算法研究 | 第56-85页 |
3.1 引言 | 第56-57页 |
3.2 相关工作 | 第57-60页 |
3.3 ACBGN算法设计 | 第60-70页 |
3.3.1 新到标签识别算法设计 | 第61-66页 |
3.3.2 滞留标签识别算法设计 | 第66-70页 |
3.4 ACBGN算法性能理论分析 | 第70-78页 |
3.4.1 新到标签识别算法理论分析 | 第70-73页 |
3.4.2 滞留标签识别算法理论分析 | 第73-78页 |
3.5 实验及分析 | 第78-84页 |
3.5.1 估算误差对新到标签识别效率的影响 | 第78-79页 |
3.5.2 CBGN算法性能仿真实验及分析 | 第79-81页 |
3.5.3 ACBGN算法性能仿真实验及分析 | 第81-84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84-85页 |
第四章 超轻量级安全协议的设计与分析 | 第85-104页 |
4.1 引言 | 第85-86页 |
4.2 相关工作 | 第86页 |
4.3 超轻量级安全协议分析 | 第86-91页 |
4.3.1 SASI协议安全性分析 | 第87-89页 |
4.3.2 RAPP协议安全性分析 | 第89-91页 |
4.4 URP协议设计及安全性分析 | 第91-95页 |
4.4.1 URP协议设计 | 第91-93页 |
4.4.2 URP协议安全性分析 | 第93-95页 |
4.5 UTFP协议设计及安全性分析 | 第95-101页 |
4.5.1 UTFP协议设计 | 第95-99页 |
4.5.2 UTFP协议安全性分析 | 第99-101页 |
4.6 URP协议及UTFP协议的性能分析 | 第101-103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103-104页 |
第五章 可证明安全的无服务器型安全搜索协议研究 | 第104-118页 |
5.1 引言 | 第104页 |
5.2 相关工作 | 第104-105页 |
5.3 可证明安全的无服务器型安全搜索协议设计 | 第105-113页 |
5.3.1 设计搜索协议需满足的安全属性 | 第105页 |
5.3.2 可证明安全 | 第105-107页 |
5.3.3 PLSP协议设计 | 第107-113页 |
5.4 协议安全性分析 | 第113-117页 |
5.4.1 UC框架下证明并发安全性 | 第113-115页 |
5.4.2 标准安全模型下证明安全性 | 第115-117页 |
5.5 协议性能分析 | 第117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117-118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18-121页 |
6.1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| 第118-119页 |
6.2 今后的研究展望 | 第119-12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1-130页 |
致谢 | 第130-131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31-13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