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4页 |
第1章 理论基础 | 第14-31页 |
·原子荧光光谱法 | 第14-18页 |
·原子荧光光谱的产生及类型 | 第14页 |
·荧光猝灭与荧光量子效率 | 第14-15页 |
·荧光猝灭 | 第14-15页 |
·荧光量子效率 | 第15页 |
·原子荧光光谱分析的定量关系 | 第15-16页 |
·原子荧光的饱和效应 | 第16-17页 |
·原子荧光光谱仪器 | 第17页 |
·原子荧光光谱分析的特点 | 第17-18页 |
·氢化物发生 | 第18-23页 |
·氢化物发生的原理及其优点 | 第18-19页 |
·氢化物发生的机理 | 第19页 |
·氢化物发生方法 | 第19-21页 |
·金属-酸还原体系 | 第19-20页 |
·硼氢化钠-酸还原体系 | 第20页 |
·碱性模式 | 第20页 |
·电化学方法 | 第20-21页 |
·氢化物的原子化及其机理 | 第21-23页 |
·热解原子化 | 第21页 |
·自由基促进原子化 | 第21-23页 |
·氢化物发生-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中的干扰及其消除 | 第23-26页 |
·液相干扰 | 第23-25页 |
·气相干扰 | 第25-26页 |
·原子荧光光谱分析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| 第26-29页 |
·原子荧光光谱分析在金属材料痕量元素分析中的应用 | 第26-28页 |
·多元素同时测定的研究 | 第28页 |
·原子荧光光谱法与其它分析方法联用的研究 | 第28-29页 |
·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9-31页 |
第2章 试验仪器和试剂 | 第31-34页 |
·试验仪器 | 第31-32页 |
·试验主要试剂 | 第32-34页 |
第3章 HG-AFS测定核电用钢及低镍不锈钢中砷、锑分析方法的建立与研究 | 第34-60页 |
·引言 | 第34页 |
·试验部分 | 第34-35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35-59页 |
·仪器条件的选择与优化 | 第35-41页 |
·灯电流 | 第35-36页 |
·光电倍增管负高压 | 第36-37页 |
·载气流量 | 第37-38页 |
·屏蔽气流量 | 第38-39页 |
·读数时间与延迟时间 | 第39-41页 |
·原子化器高度的选择 | 第41页 |
·反应条件的选择 | 第41-48页 |
·还原剂的选择及用量 | 第41-43页 |
·硼氢化钾及氢氧化钾的浓度 | 第43-44页 |
·样品酸度 | 第44-45页 |
·机理探讨 | 第45-48页 |
·共存元素的干扰及消除 | 第48-52页 |
·工作曲线及检出限 | 第52-53页 |
·测定范围 | 第53-54页 |
·样品分析 | 第54-55页 |
·HG-AFS同时测定砷、锑的实验研究 | 第55-59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56-57页 |
·还原剂的选择 | 第57页 |
·工作曲线及检出限 | 第57页 |
·样品分析 | 第57-59页 |
·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4章 核电用钢及不锈钢中锡的HG-AFS分析方法的建立与研究 | 第60-70页 |
·引言 | 第60页 |
·试验部分 | 第60-61页 |
·试剂 | 第60页 |
·仪器工作参数 | 第60-61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61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61-64页 |
·酸度 | 第61-62页 |
·缓冲溶液的选择及用量 | 第62-63页 |
·硼氢化钾及氢氧化钾的质量浓度 | 第63-64页 |
·机理探讨 | 第64-65页 |
·共存元素的干扰及消除 | 第65-67页 |
·工作曲线 | 第67页 |
·方法的检出限及精密度 | 第67页 |
·回收试验 | 第67-68页 |
·样品分析 | 第68页 |
·测定范围 | 第68-69页 |
·小结 | 第69-70页 |
第5章 结论 | 第70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9页 |
致谢 | 第79-80页 |
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