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9-16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(一)理论意义 | 第10-11页 |
(二)实践意义 | 第11页 |
三、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4页 |
(一)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1-13页 |
(二)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3-14页 |
四、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4-16页 |
(一)研究内容 | 第14页 |
(二)研究方法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胡锦涛科技兴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| 第16-27页 |
一、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发展相对滞后 | 第16-21页 |
(一)农业占GDP比重变化 | 第16-17页 |
(二)农业增长乏力 | 第17-19页 |
(三)城乡间收入差距拉大 | 第19-20页 |
(四)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| 第20-21页 |
二、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需要科技支撑 | 第21-23页 |
(一)农村贫困问题严重 | 第21-22页 |
(二)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| 第22页 |
(三)农民科技素质不高 | 第22-23页 |
三、科技引领农业发展能力不足 | 第23-27页 |
(一)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| 第24页 |
(二)农业科技推广乏力 | 第24-25页 |
(三)农业领域留不住人才 | 第25-27页 |
第三章 胡锦涛科技兴农思想的理论渊源 | 第27-33页 |
一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农业科技思想 | 第27-28页 |
(一)马克思恩格斯农业科技思想 | 第27-28页 |
(二)列宁农业科技思想 | 第28页 |
二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农业科技思想 | 第28-33页 |
(一)毛泽东农业科技思想 | 第28-29页 |
(二)邓小平农业科技思想 | 第29-31页 |
(三)江泽民农业科技思想 | 第31-33页 |
第四章 胡锦涛科技兴农思想的科学内涵 | 第33-52页 |
一、加快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| 第33-39页 |
(一)重视种业科技创新 | 第33-35页 |
(二)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 | 第35-37页 |
(三)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| 第37-39页 |
二、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夯实农业物质基础 | 第39-42页 |
(一)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 | 第39-40页 |
(二)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| 第40-41页 |
(三)建设高标准农田 | 第41-42页 |
三、培养新型农民造就新时代农业人才队伍 | 第42-46页 |
(一)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| 第42-44页 |
(二)培育农村实用人才 | 第44页 |
(三)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| 第44-46页 |
四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民生科技 | 第46-49页 |
(一)推进科技进村入户 | 第46-47页 |
(二)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 | 第47-49页 |
五、以科技推动农业现代化 | 第49-52页 |
(一)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 | 第49-50页 |
(二)依靠科技推动农业发展转型 | 第50-52页 |
第五章 胡锦涛科技兴农思想的当代价值 | 第52-58页 |
一、继承与丰富马克思主义科技兴农思想 | 第52-53页 |
二、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| 第53页 |
三、以科技为导向推进农产品安全,提高农产品质量 | 第53-54页 |
四、以科技改进农业基础设施,提高农业创新和持续发展能力 | 第54-55页 |
五、以科技推动农民增收,提高农民致富能力 | 第55-56页 |
六、以科技改善村容村貌,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| 第56-58页 |
结语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4页 |
致谢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