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9-24页 |
1.1 母乳中的微生物 | 第9-10页 |
1.1.1 母乳中潜在病原菌 | 第9-10页 |
1.1.2 母乳中的益生菌 | 第10页 |
1.2 双歧杆菌 | 第10-21页 |
1.2.1 双歧杆菌物种多样性与生态分布 | 第13-16页 |
1.2.2 双歧杆菌的遗传及基因组 | 第16页 |
1.2.3 双歧杆菌的益生特性及开发价值 | 第16-21页 |
1.3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21-22页 |
1.4 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1.5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母乳中Bifidobacteria的分离鉴定 | 第24-37页 |
2.1 前言 | 第24页 |
2.2 试验材料 | 第24-26页 |
2.2.1 主要仪器和试剂 | 第24-25页 |
2.2.2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| 第25页 |
2.2.3 样品来源及采集 | 第25-26页 |
2.3 双歧杆菌分离、纯化、鉴定 | 第26-30页 |
2.3.1 双歧杆菌的分离纯化 | 第26页 |
2.3.2 培养方案 | 第26-28页 |
2.3.3 菌株鉴定 | 第28页 |
2.3.4 革兰氏染色 | 第28页 |
2.3.5 过氧化氢酶试验 | 第28页 |
2.3.6 菌株DNA的提取 | 第28-29页 |
2.3.7 乳酸菌属间鉴定 | 第29页 |
2.3.8 16S rRNA序列分析 | 第29-30页 |
2.3.9 PCR扩增产物的琼脂糖电泳 | 第30页 |
2.3.10 构建系统发育树 | 第30页 |
2.4 结果与分析 | 第30-36页 |
2.4.1 可培养乳酸菌分离结果 | 第30页 |
2.4.2 可培养乳酸菌细菌的形态特征 | 第30-31页 |
2.4.3 基于部分 16S rRNA基因序列细菌菌株系统发育分析 | 第31-36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三章 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母乳中可培养Bifidobacteria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| 第37-46页 |
3.1 前言 | 第37页 |
3.2 实验材料 | 第37页 |
3.2.1 分离纯化菌株 | 第37页 |
3.2.2 主要试剂和仪器 | 第37页 |
3.3 实验方法 | 第37-39页 |
3.3.1 双歧杆菌种内多样性分析 | 第37-38页 |
3.3.2 双歧杆菌生理生化实验 | 第38-39页 |
3.3.3 双歧杆菌发酵糖实验 | 第39页 |
3.4 结果与分析 | 第39-45页 |
3.4.1 双歧杆菌种内多样性分析结果 | 第39-43页 |
3.4.2 双歧杆菌生理生化分析结果 | 第43-45页 |
3.4.3 双歧杆菌发酵糖分析结果 | 第45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四章 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母乳中Bifidobacteria益生特性的研究 | 第46-53页 |
4.1 前言 | 第46页 |
4.2 实验材料 | 第46-47页 |
4.2.1 分离纯化菌株 | 第46页 |
4.2.2 指示菌 | 第46页 |
4.2.3 主要药品和试剂 | 第46页 |
4.2.4 主要仪器与设备 | 第46页 |
4.2.5 培养基 | 第46-47页 |
4.3 实验方法 | 第47-48页 |
4.3.1 抑制致病菌的双歧杆菌的筛选 | 第47页 |
4.3.2 高活性益生双歧杆菌益生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 | 第47-48页 |
4.4 结果与分析 | 第48-52页 |
4.4.1 双歧杆菌对致病菌的抑制结果 | 第48-49页 |
4.4.2 高活性益生双歧杆菌益生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 | 第49-52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3-57页 |
5.1 结论 | 第53-55页 |
5.2 展望 | 第55页 |
5.3 本文主要创新点 | 第55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5-66页 |
附件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