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STM32的2D比例伺服阀数字控制器的设计与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3页 |
1.1 电液控制技术概述 | 第11-12页 |
1.1.1 电液控制技术发展概况 | 第11页 |
1.1.2 电液控制技术一般构成 | 第11-12页 |
1.2 液压阀发展概述 | 第12-15页 |
1.2.1 伺服阀 | 第13-14页 |
1.2.2 比例阀 | 第14页 |
1.2.3 比例伺服阀 | 第14-15页 |
1.3 比例伺服阀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5-18页 |
1.3.1 国内发展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3.3 国外发展现状 | 第16-18页 |
1.4 电-机械转换器的发展概况 | 第18-21页 |
1.4.1 传统的电-机械转换器 | 第18-19页 |
1.4.2 新型的电-机械转换器 | 第19-21页 |
1.5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1.6 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第2章 2D比例伺服阀工作原理及建模仿真 | 第23-39页 |
2.1 引言 | 第23页 |
2.2 2D比例伺服阀工作原理与结构 | 第23-26页 |
2.2.1 2D比例伺服阀结构与工作原理 | 第23-24页 |
2.2.2 伺服螺旋机构原理 | 第24-25页 |
2.2.3 2D比例伺服阀主阀体结构 | 第25-26页 |
2.3 伺服螺旋机构的研究 | 第26-37页 |
2.3.1 伺服螺旋机构的转换特性 | 第26-27页 |
2.3.2 伺服螺旋机构数学模型 | 第27-29页 |
2.3.3 数学模型线性化处理 | 第29-32页 |
2.3.4 伺服螺旋机构频率特性研究 | 第32-35页 |
2.3.5 伺服螺旋机构动态特性研究 | 第35-37页 |
2.4 本章小节 | 第37-39页 |
第3章 2D比例伺服阀电-机械转换器的建模与仿真 | 第39-57页 |
3.1 引言 | 第39页 |
3.2 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 | 第39-40页 |
3.3 直流电机的静态分析 | 第40-42页 |
3.3.1 电枢绕组的感应电动势分析 | 第40-41页 |
3.3.2 直流电机的静态工作特性 | 第41-42页 |
3.4 直流电机的动态特性分析 | 第42-47页 |
3.4.1 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 | 第42-45页 |
3.4.2 直流电机时间常数 | 第45页 |
3.4.3 动态特性仿真 | 第45-46页 |
3.4.4 直流电机动态特性实验 | 第46-47页 |
3.5 直流电机控制系统及仿真 | 第47-53页 |
3.5.1 直流电机双闭环PID控制系统 | 第47-48页 |
3.5.2 直流电机双闭环控制系统仿真 | 第48-49页 |
3.5.3 相位补偿 | 第49-53页 |
3.6 2D比例伺服阀的数学模型与仿真 | 第53-55页 |
3.6.1 2D比例伺服阀的数学模型 | 第53页 |
3.6.2 2D比例伺服阀的仿真 | 第53-55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4章 2D比例伺服阀数字控制器的设计 | 第57-69页 |
4.1 引言 | 第57页 |
4.2 2D嵌入式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| 第57-63页 |
4.2.1 STM32F405控制模块 | 第57-59页 |
4.2.2 电源模块 | 第59-60页 |
4.2.3 驱动模块 | 第60-61页 |
4.2.4 位置检测模块 | 第61-62页 |
4.2.5 电流检测模块 | 第62-63页 |
4.2.6 控制器PCB实体图 | 第63页 |
4.3 嵌入式控制器的软件设计 | 第63-67页 |
4.3.1 总体方案 | 第63-64页 |
4.3.2 定时器中断子程序 | 第64-65页 |
4.3.3 ADC+DMA子程序 | 第65页 |
4.3.4 IIC子程序 | 第65-66页 |
4.3.5 过流保护子程序 | 第66-67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7-69页 |
第5章 2D比例伺服阀的实验研究 | 第69-77页 |
5.1 引言 | 第69页 |
5.2 2D比例伺服阀实验系统的建立 | 第69-72页 |
5.2.1 实验仪器及实验平台的搭建 | 第70-72页 |
5.2.2 实验条件 | 第72页 |
5.3 2D比例伺服阀的实验研究 | 第72-76页 |
5.3.1 2D比例伺服阀的空载流量特性实验研究 | 第72-73页 |
5.3.2 2D比例伺服阀的零位泄漏特性实验研究 | 第73-74页 |
5.3.3 2D比例伺服阀的动态特性实验研究 | 第74-76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7-79页 |
6.1 结论 | 第77-78页 |
6.2 创新点 | 第78页 |
6.3 展望 | 第78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3页 |
致谢 | 第83-8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| 第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