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致谢 | 第4-5页 |
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文献综述 | 第10-13页 |
| 1 引言 | 第13-17页 |
| 1.1 选题背景 | 第13-14页 |
| 1.2 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| 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4页 |
| 1.2.2 现实意义 | 第14-15页 |
| 1.3 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5-16页 |
| 1.3.1 家训 | 第15页 |
| 1.3.2 德育 | 第15-16页 |
| 1.4 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| 1.5 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 | 第16-17页 |
| 1.5.1 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 | 第16页 |
| 1.5.2 可能存在的不足 | 第16-17页 |
| 2 明清家训的基本情况概述 | 第17-39页 |
| 2.1 明清家训的发展历程 | 第17-22页 |
| 2.1.1 鼎盛时期:明至清代中期 | 第17-20页 |
| 2.1.2 衰落和创新:清代后期 | 第20-22页 |
| 2.2 明清家训的特点 | 第22-25页 |
| 2.2.1 形式上的特点 | 第22-23页 |
| 2.2.2 内容上的特点 | 第23-25页 |
| 2.3 明清家训中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| 第25-36页 |
| 2.3.1 读书习文 | 第25-27页 |
| 2.3.2 立志修身 | 第27-29页 |
| 2.3.3 处世交友 | 第29-32页 |
| 2.3.4 治家方略 | 第32-35页 |
| 2.3.5 择业从业 | 第35-36页 |
| 2.4 对明清家训中德育思想的评价 | 第36-39页 |
| 2.4.1 积极意义 | 第37页 |
| 2.4.2 局限性 | 第37-39页 |
| 3 明清家训中德育思想与现代德育思想的关联及其当代价值 | 第39-46页 |
| 3.1 明清家训中德育思想和现代德育思想的关联 | 第39-41页 |
| 3.1.1 现代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| 第39页 |
| 3.1.2 明清家训中德育思想与现代德育思想的联系与区别 | 第39-41页 |
| 3.2 明清家训中优秀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| 第41-46页 |
| 3.2.1 有助于个人品德的完善 | 第42-43页 |
| 3.2.2 有助于家庭美德的构建 | 第43页 |
| 3.2.3 有助于职业道德的提高 | 第43-44页 |
| 3.2.4 有助于社会公德的强化 | 第44-46页 |
| 4 明清家训中优秀德育思想现代转换的路径探析 | 第46-55页 |
| 4.1 汲取家训教育理念 | 第46-48页 |
| 4.1.1 认识到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性 | 第46-47页 |
| 4.1.2 德智并行 | 第47页 |
| 4.1.3 进行全方面、多方位的教育 | 第47-48页 |
| 4.2 学习家训教育方法 | 第48-50页 |
| 4.2.1 养正于蒙 | 第48页 |
| 4.2.2 严慈相济 | 第48-49页 |
| 4.2.3 言传身教 | 第49页 |
| 4.2.4 因材施教 | 第49-50页 |
| 4.3 拓展家训传播途径 | 第50-52页 |
| 4.3.1 利用出版机构的宣传 | 第50-51页 |
| 4.3.2 借助大众媒体的传播 | 第51页 |
| 4.3.3 发挥校园和社区的作用 | 第51-52页 |
| 4.3.4 通过文艺作品的传达 | 第52页 |
| 4.4 丰富家训实践活动 | 第52-55页 |
| 4.4.1 充分利用节日资源 | 第52-53页 |
| 4.4.2 学习先进典型楷模 | 第53页 |
| 4.4.3 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 | 第53页 |
| 4.4.4 加强自我实践 | 第53-55页 |
| 结语 | 第55-5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