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40页 |
第一节 晚新生代以来我国环境格局的形成 | 第10-22页 |
一、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 | 第10-13页 |
二、新生代我国气候环境格局及其驱动机制 | 第13-19页 |
三、青藏高原隆升的时间、过程和古高度 | 第19-22页 |
第二节 环境磁学的研究现状 | 第22-28页 |
一、环境磁学的发展历史 | 第22-23页 |
二、风成沉积物中环境磁学的研究进展 | 第23-26页 |
三、水成沉积物中环境磁学研究进展 | 第26-28页 |
第三节 临夏盆地研究现状 | 第28-37页 |
一、临夏盆地年代学研究 | 第28页 |
二、临夏盆地构造演化 | 第28-30页 |
三、临夏盆地气候演化 | 第30-36页 |
四、临夏盆地环境磁学研究现状 | 第36-37页 |
第四节 选题依据及拟解决问题 | 第37-40页 |
一、选题依据 | 第37-38页 |
二、拟解决问题 | 第38-40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剖面 | 第40-50页 |
第一节 临夏盆地地质地理概况 | 第40-41页 |
第二节 黑林顶剖面概况 | 第41-46页 |
一、黑林顶剖面岩性特征 | 第41-44页 |
二、黑林顶剖面磁性地层结果 | 第44-46页 |
第三节 毛沟剖面概况 | 第46-50页 |
第三章 黑林顶剖面环境磁学特征 | 第50-68页 |
第一节 磁化率 | 第50-57页 |
一、实验方法及其原理 | 第50-56页 |
二、特征分析 | 第56-57页 |
第二节 等温剩磁(IRM)和非磁滞剩磁(ARM) | 第57-61页 |
一、实验方法及其原理 | 第57-58页 |
二、特征分析 | 第58-61页 |
第三节 热磁曲线和磁滞回线 | 第61-68页 |
一、实验方法及其原理 | 第61-63页 |
二、特征分析 | 第63-68页 |
第四章 黑林顶剖面其他代用指标特征 | 第68-74页 |
第一节 漫反射光谱分析法(DRS) | 第68-69页 |
一、实验方法及其原理 | 第68页 |
二、特征分析 | 第68-69页 |
第二节 粒度 | 第69-71页 |
一、实验方法及其原理 | 第69-71页 |
二、特征分析 | 第71页 |
第三节 色度和碳酸钙 | 第71-74页 |
一、实验方法及其原理 | 第71-72页 |
二、特征分析 | 第72-74页 |
第五章 晚新生代临夏盆地磁化率增强机制探讨 | 第74-94页 |
第一节 黑林顶剖面磁化率与气候变化关系 | 第74-82页 |
一、黑林顶磁化率与成土作用 | 第74-80页 |
二、黑林顶磁化率与低温氧化作用 | 第80-81页 |
三、黑林顶剖面磁化率与粉尘物质加入 | 第81-82页 |
第二节 黑林顶剖面磁化率与构造隆升 | 第82-85页 |
一、河湖相磁化率增强机制概述 | 第82-84页 |
二、黑林顶剖面磁化率增强机制 | 第84-85页 |
第三节 临夏盆地磁化率增强机制 | 第85-89页 |
第四节 磁化率与其他代用指标的对比 | 第89-94页 |
一、黑林顶磁化率与其他指标的对比 | 第89-91页 |
二、临夏盆地磁化率与其他指标的对比 | 第91-94页 |
第六章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-气候相互关系 | 第94-108页 |
第一节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构造事件 | 第94-100页 |
一、构造运动的判定标志 | 第94-95页 |
二、晚新生代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构造事件 | 第95-100页 |
第二节 晚新生代亚洲内陆地区气候变化历史 | 第100-104页 |
一、气候变化的判定标准 | 第100页 |
二、晚新生代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气候变化历史 | 第100-104页 |
第三节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构造-气候相互作用 | 第104-108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问题 | 第108-11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0-131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131-133页 |
致谢 | 第13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