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轴载对路基土安定性影响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3 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 | 第12页 |
1.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| 第12-15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12-15页 |
第二章 路基土材料特性及重轴载的产生 | 第15-25页 |
2.1 路基土材料特性研究概况 | 第15-16页 |
2.2 路基土的受力变形特点 | 第16-19页 |
2.2.1 路基土受力状况 | 第16-17页 |
2.2.2 路基工作区 | 第17-19页 |
2.3 土路基破坏形式 | 第19-21页 |
2.3.1 路基沉陷 | 第19-20页 |
2.3.2 边坡滑塌 | 第20页 |
2.3.3 边坡崩塌和碎落 | 第20-21页 |
2.4 重轴载的定义和标准 | 第21页 |
2.5 重轴载交通的产生原因 | 第21-23页 |
2.5.1 重型车辆 | 第22页 |
2.5.2 超载现象 | 第22-23页 |
2.6 重轴载分布与分析 | 第23-25页 |
2.6.1 车辆轴载谱和胎压的分布 | 第23-25页 |
第三章 重轴载对路基土受力变形影响分析 | 第25-31页 |
3.1 重轴载交通荷载图式 | 第25-27页 |
3.1.1 荷载图式的确定 | 第25-26页 |
3.1.2 轮载与接地面积 | 第26-27页 |
3.2 重轴载作用下路基顶面应力 | 第27-28页 |
3.3 路基工作区深度分析 | 第28-31页 |
第四章 道路安定理论 | 第31-37页 |
4.1 道路安定性概念的引入 | 第31页 |
4.2 安定性的定义 | 第31-32页 |
4.3 安定定理 | 第32-33页 |
4.3.1 经典安定定理 | 第32页 |
4.3.2 静力安定定理 | 第32页 |
4.3.3 机动安定定理 | 第32-33页 |
4.4 安定极限和塑性极限的比较 | 第33页 |
4.5 安定极限在道路工程中的运用 | 第33-37页 |
第五章 路基动应变特性 | 第37-53页 |
5.1 引言 | 第37页 |
5.2 临塑应力水平与破坏应力水平 | 第37-41页 |
5.2.1 临塑应力水平的定义 | 第37-38页 |
5.2.2 临塑应力水平的取值 | 第38页 |
5.2.3 破坏应力水平的定义 | 第38页 |
5.2.4 破坏应力水平的取值 | 第38-41页 |
5.3 循环动荷载试验 | 第41-46页 |
5.3.1 试验仪器 | 第41-42页 |
5.3.2 试样制备 | 第42页 |
5.3.3 试验参数 | 第42-43页 |
5.3.4 数据采集 | 第43页 |
5.3.5 试验结果 | 第43-46页 |
5.4 交通荷载下路基土的应变特性 | 第46-49页 |
5.4.1 弹性应变行为 | 第47页 |
5.4.2 应变硬化行为 | 第47-48页 |
5.4.3 应变软化行为 | 第48-49页 |
5.5 路基土应变的控制因素及其影响规律 | 第49-50页 |
5.6 塑性应变与动附加应力、加载次数的函数关系 | 第50-51页 |
5.7 交通荷载作用对路基土的影响深度 | 第51-52页 |
5.8 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六章 路基工后沉降预测分析及控制技术 | 第53-57页 |
6.1 引言 | 第53页 |
6.2 路基工后沉降的组成模式与预测分析 | 第53-54页 |
6.3 交通荷载下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技术 | 第54-57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7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7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