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8-9页 | 
| ABSTRACT | 第9页 | 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 
| 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2页 | 
| 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 
| 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 
| 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 
| 1.2.1 国外相关研究 | 第12-13页 | 
| 1.2.2 国内相关研究 | 第13-15页 | 
| 1.3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5-16页 | 
| 1.3.1 近现代砖砌建筑 | 第15页 | 
| 1.3.2 砌筑方法 | 第15-16页 | 
| 1.4 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 
| 1.4.1 研究范围 | 第16页 | 
| 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 
| 1.5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| 第16-18页 | 
| 1.5.1 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 
| 1.5.2 研究框架 | 第17-18页 | 
| 第二章 传统砖砌建筑与砌筑方法 | 第18-36页 | 
| 2.1 国内砖砌建筑的发展历程 | 第18-22页 | 
| 2.2 国外砖砌建筑的发展历程 | 第22-32页 | 
| 2.2.1 10世纪之前国外的砖砌建筑发展 | 第22-23页 | 
| 2.2.2 10世纪到19世纪中叶国外的砖砌建筑发展 | 第23-28页 | 
| 2.2.3 19世纪末至今国外的砖砌建筑发展 | 第28-32页 | 
| 2.3 砌筑方法 | 第32-36页 | 
| 2.3.1 基本砌法 | 第32页 | 
| 2.3.2 常见组合砌法 | 第32-34页 | 
| 2.3.3 砌筑方法与立面关系 | 第34-36页 | 
| 第三章 原齐鲁大学近现代建筑群砖砌建筑外墙砌筑方法研究 | 第36-47页 | 
| 3.1 建筑主体外墙的砌筑方法与样式 | 第36-40页 | 
| 3.1.1 外墙砌筑方法 | 第36-38页 | 
| 3.1.2 花砖 | 第38-39页 | 
| 3.1.3 砖的斜向砌筑 | 第39-40页 | 
| 3.2 窗间墙 | 第40-42页 | 
| 3.2.1 教学一楼与教学二楼的窗间墙 | 第40-41页 | 
| 3.2.2 教学三楼与教学五楼的窗间墙 | 第41-42页 | 
| 3.3 转角砌法 | 第42-45页 | 
| 3.3.1 垂直转角 | 第42-44页 | 
| 3.3.2 八边形转角 | 第44-45页 | 
| 3.4 壁柱与附墙柱 | 第45-46页 | 
| 3.4.1 壁柱 | 第45页 | 
| 3.4.2 附墙柱 | 第45-46页 | 
| 3.5 腰线 | 第46-47页 | 
| 第四章 原齐鲁大学近现代建筑群砖砌建筑细部砌筑方法研究 | 第47-62页 | 
| 4.1 圆形立柱 | 第47-49页 | 
| 4.1.1 柱头 | 第47-48页 | 
| 4.1.2 柱身 | 第48页 | 
| 4.1.3 柱础 | 第48-49页 | 
| 4.2 檐口 | 第49-52页 | 
| 4.2.1 盘头 | 第49-50页 | 
| 4.2.2 叠涩 | 第50-52页 | 
| 4.3 门窗洞口 | 第52-60页 | 
| 4.3.1 平拱结构 | 第52-54页 | 
| 4.3.2 圆拱结构 | 第54-59页 | 
| 4.3.3 弧线形拱结构 | 第59-60页 | 
| 4.4 形式多样的通风口 | 第60-62页 | 
| 第五章 结语 | 第62-64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64-67页 | 
| 致谢 | 第67-68页 | 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| 第68-69页 | 
| 附件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