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0-25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2-20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2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2-20页 |
1.3 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20-23页 |
1.3.1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 | 第20-21页 |
1.3.2 习近平同志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思想 | 第21-23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23页 |
1.5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| 第23-25页 |
1.5.1 创新点 | 第23页 |
1.5.2 不足之处 | 第23-25页 |
2 我国历史虚无主义内容概述 | 第25-35页 |
2.1 历史虚无主义的内涵界定 | 第25-26页 |
2.2 历史虚无主义在当今中国的主要表现 | 第26-28页 |
2.2.1 贬损中国近现代革命史,鼓吹资本主义改良 | 第26页 |
2.2.2 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,丑化中国共产党领袖 | 第26-27页 |
2.2.3 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| 第27页 |
2.2.4 轻蔑中华文明,颂扬西方文明 | 第27-28页 |
2.3 我国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特征 | 第28-30页 |
2.3.1 内容上的全盘西化性 | 第28-29页 |
2.3.2 理论思维上的形而上学性 | 第29页 |
2.3.3 传播途径上的迷惑性、渗透性 | 第29-30页 |
2.4 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 | 第30-32页 |
2.4.1 以唯心史观为哲学基础,违背实事求是原则的政治思潮 | 第30-31页 |
2.4.2 否定中华文明,瓦解民族意识的扭曲的人类文明史观 | 第31页 |
2.4.3 西方敌对势力用以西化中国、演变社会主义的理论武器 | 第31-32页 |
2.5 历史虚无主义与政治观的关系 | 第32-35页 |
2.5.1 历史虚无主义与政治观都是社会意识的表现形式 | 第32-33页 |
2.5.2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政治观的形成与发展 | 第33-35页 |
3 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政治观产生的不良影响分析 | 第35-41页 |
3.1 调查问卷设计 | 第35页 |
3.2 结果分析 | 第35-41页 |
3.2.1 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了解情况 | 第35-36页 |
3.2.2 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政治观产生不良影响的表现 | 第36-41页 |
4 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政治观产生不良影响的原因分析 | 第41-45页 |
4.1 客观原因 | 第41-43页 |
4.1.1 当前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是其重要的社会根源 | 第41-42页 |
4.1.2 高校理论教育的缺陷,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 | 第42-43页 |
4.1.3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自身具有极强的迷惑性、隐蔽性和渗透性 | 第43页 |
4.2 主观原因 | 第43-45页 |
4.2.1 部分大学生的历史知识相对欠缺 | 第43-44页 |
4.2.2 部分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匮乏,对网络信息缺乏辨别力 | 第44-45页 |
5 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政治观产生的不良影响的策略思考 | 第45-56页 |
5.1 加强思想理论建设,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大学生 | 第45-47页 |
5.1.1 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| 第45-46页 |
5.1.2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| 第46-47页 |
5.1.3 深化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理论研究与批判 | 第47页 |
5.2 加强党的建设,坚定大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决心 | 第47-50页 |
5.2.1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,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认同 | 第47-48页 |
5.2.2 不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,稳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心 | 第48-49页 |
5.2.3 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建工作 | 第49-50页 |
5.3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,增强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抵御能力 | 第50-56页 |
5.3.1 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| 第50-52页 |
5.3.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| 第52-53页 |
5.3.3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 | 第53页 |
5.3.4 加强阵地建设,做好舆情引导 | 第53-56页 |
结语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59页 |
附录A: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| 第59-60页 |
附录B: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政治观的影响调查问卷 | 第60-63页 |
致谢 | 第63页 |